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意义
初三语文 曹小凤
摘 要:从语文课程主要目标与内容来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甄别与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和科学论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批判性思维
近年来,国内学界或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热情逐渐提升,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颁布之后,学界注意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之中,“科学精神”作了如下表述:“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理性思维、批 判质疑、勇于探究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2017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的能力。研究制定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标准,……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科学素质、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是批判性思维批判的主要目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语文阅读课时就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了一些实践探究。下文以笔者的课堂教学实例为依托来谈谈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及策略。
二、初中语文课堂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应试教育主导下的语文教育偏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记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要完善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批判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信息甄别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说理和科学论证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善人格品质、培养理性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甄别与认知能力
语文学科首先要培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当前的语文教育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再到课程检测都是围绕选取一些范文,让学生阅读、理解和接受文本信息或思想观念,很少围绕不同文本材料进行批判性阅读,对观点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习惯,最后导致学生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反而养成了接受任何文本信息或观点的习惯,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筛选出恰当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上当受骗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关于信息和观念求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观念、断言、论证的“资格”审核,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在质疑已有观念、知识和决策基础上,试图根据逻辑和辨证方法找到更好的观念,继而推进知识的进步,做出合理的行动。
毋庸置疑,批判性阅读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则可以使学生在获取任何知识时,都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甄别虚假信息,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改革应当从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汲取信息和获取知识开始。故而在教学时,对于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不能将一种标准化的解读硬塞给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合理的“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在多种观点中辨别分析。例如,《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隐于乱世的人生态度是否消极?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具有丰富性和歧义性的观点,亟需用批判性思维来甄别,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和科学论证能力
美国学者恩尼斯(Robert H Ennis)认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这些技能:集中关注某个问题,分析论证,提出并回答问题;判定证据的可靠性;观察并对观察报告进行判断;演绎、评估演绎;归纳、评估归纳;做出价值判断,并对它们做出评估;界定相关概念;考虑前提、理由、假设、见解,以及其它不认同或怀疑的命题,并以此作推理;在做一个决定并为它辩护时,整合其它技能和倾向;对他人的情感、知识水准,以及精细程度保持敏感;在讨论和表达过程中,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见,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说理和论证。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就是训练他们如何说理和如何论证,而这类能力在当前的中学生中普遍薄弱,这与缺乏针对性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关。
语文教学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也就是写作能力。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写作目标和内容有如下规定:)“写记叙性文章;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而到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在初中阶段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这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怎样的作文题,学生都写记叙文,作文普遍呈现“假、大、空、废”的特征,在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也大同小异,考试中甚至出现套作泛滥的现象。学生作文,多以先入之理念代替说理,缺少逻辑论证。
为此,我们的作文中要多开展议论文的写作,甚至是开展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注重实证的写作习惯。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议论文单元时,就布置一篇作文任务:要求学生首先就目前自己所在乡镇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作一调查,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目前垃圾分类中存在的弊端及需改进的建议。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指出,许多人对什么是“独立思考”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当他们所持的观点与教科书或正统说法对立,或者当他们纯粹从他们自己看到的事实中推断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时,他们认为这就是“独立思考”,其实,这只不过是从一个偏见走向另一个偏见罢了。根据批判性思维原则,独立思考的本质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论证过程;不在于观点对错,而在于努力方式;不在于是否受人影响,而在于怎么受人影响。独立于已有知识体系和思想的纯粹“独立思考”是不存在的,真正的 独立思考是公正考察所有已知的事实和不同观点。简言之,诚实、认真地考虑各种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这才是独立思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真正独立思考的定义,遵循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是“独立思考”。这样的思维并不保证结论一定正确,但可以保证,在现有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有更好的合理性。
中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小农经济结构和政治上的集权主义,造成以“忠”和“孝”为中心的伦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典型体现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模式之中,这种缺乏批判精神的文化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对独立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障碍,恪守传统、依附权威成为人格上的普遍特征。而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习惯性教育学生要听话,要遵照教材,遵照参考答案,教师也是习惯性遵照教学参考书,一切都是循规蹈矩地进行着。这种教育理念对塑造个体人格十分不利,也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树立与课文有关的“参照物”(课外阅读资料),催发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有关当时国民党政客与军官组织参加“法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据此探究文中部分隐语的具体含义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参与其中,并努力营造相对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有助学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挥。
三、结语
虽然“语文核心素养”是针对高中教育教学提出的,但是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这表明批判性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要积极探讨这一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EB/OL].(2016-09-13)http//w{域名已经过期}/a/114315061_372513.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EB/OL].(2017-01-19)http://www/gouv/cn/zhence/content/2017-01/19/content-5161341.htm.
【3】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2004(11)
【4】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