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张静雯《内化阅读方法 享受学习过程》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内化阅读方法 享受学习过程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说明文单元教学设想

  

摘要: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相比,初中语文统编版的教科书在说明文文本的编写上有很大的变化。根据新教材解释单元编制的特点和目的,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扭转说明文教学的边缘化,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统编版的教材采用人文主题的“双线组织”和语文素养的单元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同一单元的课文主题和风格基本相同,教师的教学应以单元为整体。因此,本文从教材编写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单元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初中语文;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说明文单元选文具有注重文质兼美,培育科学精神,提升语文素养,体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特点。据此,说明文单元教学在教读课文上应紧扣文体特质、渗透阅读方法,关注学生主体、推进深度思维;在自读课文上应践行阅读方法、激发科学精神,重视兴趣激发、勾连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上应采取提升探究品质、内化阅读方法,拓宽知识领域、享受语文阅读等策略。针对语文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单元编排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树立全局意识,可以根据教材对三种课型的划分从整个单元入手安排教学。并围绕新教材对说明文单元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创意读写,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紧紧抓住文体特质,渗透阅读方法

说明文教学一定会涉及“说明文五要素”,这是学生把握说明文本质的前提。在教学和阅读中,教师应注重渗透与单元风格相关的阅读策略,详细具体地解释知识,科学有效地指导方法。同时,教学也要摒弃过去包罗万象的方式,在教材内部结构体系中落实本单元的“精读”要求。这意味着说明文文体特质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说明文文本教学中,不应追求教学目标的过度多元化。我们不应该把说明文文本的五个要素都当作一个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根据“单元介绍”、“预览提示”和作品的特点来教授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以八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学读物《中国石拱桥》为例,它的要求是: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首先,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图片,勾勒出赵州桥写作的提纲,提纲突出赵州桥的特点和描述方法;其次,教师重点讲解通过掌握事物介绍的方法。描述对象的特点、常用的描述方法和描述语言的特点;最后,学生将介绍自己的写作大纲。将大纲与文本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既教学目标明确又符合本单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这一创新的教学环节不仅符合说明文的特点,而且通过阅读知识和策略达到了教材编写的目的。

二、重视课外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在整个单元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教读课文,成为检验学生能否自主运用教读课文所学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又开启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说明文单元有名著阅读一部,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课文的“课后习题”“阅读提示”中还有大量课外阅读篇目。因此,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要与课外阅读相联系,通过在自读课文的课堂中对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导读、阅读评价反推等途径拉近学生与课外作品的距离,为其搭建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平台。例如,学生在自学完《蝉》后已对蝉的习性和生长规律等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趁机提出:“蝉是如何歌唱的呢?蝉是吃什么的呢?”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蝉》打开了学生了解蝉甚至昆虫世界的大门,但学生是否愿意走进这扇大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推波助澜。教师对《蝉》的课外阅读篇目《蝉的歌唱》《蝉和蚁》诸如此类的内容导读、评价和推荐,勾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在讨论未果后便会主动翻阅作品寻找答案。

三、积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于漪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是泛读,这是课文的表层,是我们无法记住和震撼学生心灵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初中生认为说明文很无聊的原因。说明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了对同一知识点重复练习的误区。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前深入探究和学习不确定或未知的知识。教师应把握说明文写作的科学性和探究性强等特点,创新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挑战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懒惰和实践能力。例如,对于《中国石拱桥》的第七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马可·波罗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他在13世纪对卢沟桥的描述与现代桥梁大师茅以升的表述一致吗?在进一步追问后推进探究性学习。我们不妨这样设计,首先呈现《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卢沟桥的记录:“……河上架有一座美丽的石桥(即卢沟桥),这也许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桥长三百步,宽八步;十个人骑马并肩而行,也不感觉到狭窄不便。桥有二十四个拱门,由二十五个桥墩支立水中,支撑着桥身;拱门用弧形的石头堆砌而成,显示了造桥技术的高超绝伦。” 然后问学生:茅以升和马可·波罗在内容和写作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当学生探究这两种语言在内容上的差异时,他们必须反复阅读课文。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超额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探讨写作方法的异同,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从而达到掌握说明文文本语言特征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探究性学习,它研究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符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写作意图。

四、结语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要依据说明文单元教学的大框架,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在教材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统筹安排教学,环环相扣。同时,在此框架下要抓住说明文文体的本质和编者对学生知识、能力训练的要求,使学生真正内化阅读方法,享受语文学习过程,并树立科学态度、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2]王华:《强化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45).

[3]王维:《统编语文自读课文的价值与追求》,《基础教育课程》,2019(25).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