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庄烨《戴着镣铐跳舞》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戴着镣铐起舞

庄烨

湖塘实验中学 

摘要:戴着镣铐跳舞是闻一多先生在谈新诗的格律化时提出来的,著名教育学家钱梦龙把它借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是再恰当不过的。所谓“跳舞”,指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戴着镣铐”就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的来自中考乃至高考“指挥棒”的约束。

关键词:镣铐跳舞    指挥棒     活跃课堂

针对现今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现状,如何跳好这支“戴着镣铐”的“舞蹈”形势严峻,下面就通过以下三点做简要分析。

一、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随意翻开部编版语文教科书6册36单元的课文,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在近几年常州市中考试卷中一样可以轻松找到它的身影,如前几年中考中贯穿始终的“江南”话题。我们承认,新课标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性质的争论,使语文回到了文道统一的层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进步的。
但是在这种氛围下,过分追求人文性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为了张扬人文性,我们的六册教材都采用了了以“主题”为单位的结构模式,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散其中。让各类知识,如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等退居二线。如果缺乏清醒的头脑,我们就会仿佛进入迷魂阵,深陷其中,不能自拨。就会遇到教散文我们进行字词句的赏析,教小说、议论文我们还在进行字词句的赏析,这就使文体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搞不清议论文和说明文到底有什么区别,老师搞不清教学重点,课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模式。

当然,过分信赖人文性的教学,弊端不仅仅是这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对语文另一个性质——工具性的忽视。常言道“顾此失彼”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回想我们平时的教学,研究课、比赛课上出现了架空分析、旁征博引,对基本的读写知识和真正应该是主角的文本却不屑一顾等一些做法,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语文教学危机四伏。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虽然这个比喻有些极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具体说来,可以做如下尝试: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扎实些。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最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试想,一个初中毕业生,如果连常见汉字都不能读准,不能写好写正确,我们又如何期待他很好地驾驭语言文字,培养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呢?有的学生写字随心所欲、随手乱来,作文中的错别字多得惨不忍睹。有的学生连声母和韵母都分不清,标声调会标到声母上去,至于“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排标在后”这样的标音规则可能早就忘了。

2、注重朗读教学,培养语感。

“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不同形式的朗读,能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接触语言,感受文情,领悟文意,产生联想、想像,进行形象思维,形成鉴赏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母语教学,古代私塾先生是这样教过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神情,不是极大的影响着大文豪鲁迅先生吗?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证明,谁抓住朗读,谁就抓住了成功:全国知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凭着对朗读的细化处理,形成了教读、学读、写读、品读、联读……丰富多彩的课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学,它是不仅不会忽视朗读教学,而且还会研发出针对不同文字材料、不同能级的诵读、品读、赏读等朗读活动。所以平时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教学,尽可能扩大学生阅读积累,培养良好而敏锐的语感。

二、让学生动起来

曾听过一场关于考场作文的指导讲座,专家从以往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语重心长地提醒考生“考场作文只能歌颂,不准批判。”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中考的指挥大棒之下,这位专家是为了给考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避免考生在考场上因大胆批判出现偏差,以至在闯独木桥的时候失了前蹄,影响了前程,耽误了终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让学生动起来,让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层面。

对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有人曾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一个厨师在向食客滔滔不绝地介绍某道佳肴,吸引得食客们垂涎欲滴、跃跃欲试,可是厨师介绍完了后,却将菜拿了回去,不给食客吃。菜肴到底有多美味,食客却没有亲身确切的感受。我们的老师就相当于这个厨师,语文就是这道佳肴,学生自然是食客了。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老师吃了很大的亏,学生却进步不大。试想,如果“厨师”先不讲,让我们“食客”先来品尝“佳肴”,然后谈食感,厨师再来介绍,效果又会怎样呢?

其实这是语文的内隐性学习在作怪。面对语文中考试卷,很多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教的,比如:综合性学习中的“话动项目”,作文中的“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等,它要靠学生的悟性。要想成功迎战考试中的变脸现象,我们就要掌握语文教学中的内隐性特征,我们与学生都不能只满足于做“考试”的“顺民”(听话的孩子),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我提升。

三、让课堂活起来

我们学校的教学案已推行了数年,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它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使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争论也一直存在,使用教学案似乎对课堂形成了一种束缚,感觉到上语文课有时好像在做试卷,语文课不知何时变成了习题课。教学案似乎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副沉重的镣铐。但是教学案的使用又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教学案,在高效的背景下依然让课上的精彩变得十分重要。语文课既要体现它的语文味和工具性,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起来,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选教学切入口

听过这样一堂课,上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对于一篇小说,一般我们会按小说三要素来教,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最后看下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以此引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但这位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人们对于勒的评价和称呼,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评价称呼分类,看看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充分调动语文因素。

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依然是《我的叔叔于勒》这课,在课堂上老师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绝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由此通过“盼”字的分析,从字词的角度出发,紧贴文本老师让学生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可谓以小见大,细腻至极。
总之,语文教材,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语文教学的“冰山一角”式的幻像,而潜在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占领理念的高地,在实践中去开拓,从孩子的终生发展上去生态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欣欣向荣。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位美丽的舞者,即使是带着镣铐,也要舞出自己的风格,舞出语文的魅力。也许我很难做到,但我愿意把它作为我的毕生追求。最后用屈原的话作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