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构建 提升课堂学习品质
——《中国石拱桥》课例分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这样便可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学习向生活的迁移,使同学们“一辈子受用”。所以我认为课堂应该是习惯养成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学法指导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构建,进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品质。
基于以上思考,回顾自己执教的《中国石拱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总结。
一、准确定位,明晰教学思路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部编版八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写作,核心内容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先总说石拱桥的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共同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最后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本课内容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事物说明文中占据着开篇的地位,是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基础。
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3.认识古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自豪感。
课堂教学分三个板块进行:“读桥——说特征”“画桥——析语言”“赏桥——创未来”。通过必要的教学支架,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读懂文章,从语文的角度深入课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特征,再上升到如何把石拱桥特征说明白。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说明性语言介绍一座桥。
二、学法构建,提升课堂学习品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往住对远比知识本身起更关键作用的学习方法重视不够,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和践行了。这节课,我试图将学习方法的点拨、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高于学习知识本身的位置,以学法构建课堂教学的品质。
1. 创设情境,于活动中达成目标
说明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是不是可以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于是我设计了“我来当导游”环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课文举了两个例子,那它们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些特征的呢?让学生细读4—8小节,以小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另外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第5、6段内容,给赵州桥、卢沟桥各画一幅简笔示意图,勾勒出它们的外形特点,上台通过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介绍它们的建筑样式,要求结合文章相关语句说清这样画的理由,于活动中深入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 表格探究,训练一双慧眼
这篇课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对石拱桥特征的理解和说明顺序的把握,而这个难点的突破要依赖于对课文的精品细读。因此我利用课后练习一的表格,要求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能有哪些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学生由此不难发现“列举的几座石拱桥的个性特点”“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进而发现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最后通过表格去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3. 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实现能力提升
课后习题是我本堂课教学的抓手。这篇课文课后三道“思考探究”题以不同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学习说明文——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还有了解多种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学生完成了这三道题,就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就得以巩固。这种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把握的学习思路,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读说明文的一般性方法。这种学法指导贯穿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微写作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因为我设计了如下的片段写作训练:1.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家乡的某座桥,要求:突出桥的特征,恰当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2.【挑战题】设计一座你理想中的桥梁(可画简单示意图),再用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座桥,要求:突出桥的特征、作用等,恰当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巩固,又能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人们常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的这节《中国石拱桥》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担心时间不够。还有一点就是这节课我对课文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教学着眼点主要放在了“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层次上,却对“为什么这样写”少有涉及。当然,教学也是取舍的艺术,有时候只有敢于“舍”,才能有所“得”。
比赛结束了,我脑海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能做什么?语文教师到底能给学生以怎样的引领?我想,语文课就是要引领孩子们通过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现和感受世界的美,继而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心中的这种感受。而语文教师能够做的,就是架桥——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带着孩子们体会“文之美”。这样,当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爱写作、善写作时,语文课就离成功更接近了。
努力做一名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我无悔的追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