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杨蕾——读《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有感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读《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有感

杨蕾

今年暑假利用睡前时间阅读了《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一书,一开始是任务观点的应付姿态,却不曾想一本书读完收获颇丰。余老师从研读课文、教学创意、教材处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以及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多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考和探索,每一页文字都给我心灵的滋润。对于初上讲台的我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教坛宝典。

余老师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很多具体可用的教学方法,余老师不光是阐述了每一种方法的好处,还在每一种方法后面安排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也加深了我的理解,同时也让我更有信心去活学活用。

有些课文是经典篇目,而有些是苏教版尚未教过的,在看这些文章时我发现如果是没教过的课文我会觉得这样的设计挺好的。但是对于已经教过的篇目我发现有些我会认同,还有一些我会持否定态度。比如《孔乙己》一文,余老师认为小说的表达技巧是深不见底的迷,也是老师最费力的地方,最好能以点牵面。这样的观点我完全赞同,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来看,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场景安排、叙事视角、看客设置、故事氛围、人物特征、虚写手法、对比描写、小说结构等等,是否太过于松散,还是应当有效的组合,有所取舍。这让我想到现在社会,看似发达的资讯,我们怎样去有效利用。我想任何一种资源,我们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种思想,都打上深深的个人的烙印,都是那些教师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作的个性思考。它的思考也许会与唤起你的共鸣,但这种共鸣不可能是教学实施时的成功之路。由于地域、语言习惯、知识底蕴、教学风格,甚至于教学条件的不同,都可能使你的拿来的内容在自己的班级无法实施。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再好的课堂也是无法克隆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本书没有实际用途,恰恰相反,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在我看来并不是给我提供一个现成的可套用的模版,而是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哦,原来他是从这个角度构思的;哦,原来他的教学用意是这样的……顿觉浑然开朗,茅塞顿开。

无论名师大家,还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学友,观摹课堂或多或少给予我们教益。然而,你想克隆获得好评的课堂,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徒增自己的茫然和难堪。归根到底,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别的班级出色,而是自己没有对别人的经验总结消化。

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学习,我想名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事实上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但个人的成长仍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寻找探索更优的教学智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