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王蕾——读《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有感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读《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有感

王  蕾

  认真读了《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这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收获颇多,本书内容大致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文言诗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有十来篇余老师亲自实践过的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后面又有三言两语的点评,起到点睛之用,给我这种愚钝之人点拨一二,带着他的点拨再去回味前面的教学设计环节,的确有味了许多。

  看着四十份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创新教学设计,我想站在自己粗鄙的立场上总结一下余映潮老师教学上几个很重要的特色,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主问题”提问设计以及诗意手法。

  (一)板块式

  “板块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有序;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在此针对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在余映潮老师的这本书里针对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有这样一个教学思路:1.美美地听读;2..美美地朗读;3.美美地欣赏;4.美美地议论。这里的设计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把教学划分成了听读、朗读、欣赏、议论四大板块,彼此承接、渐入佳境。

  再举一个例子。《卖油翁》教学简案:教学板块:四读 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析文句;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字词;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双线结构,内容精细。“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中的小板块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教学的过程显得严整而又细腻。

  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在一步一步地走,被分成一块块来落实,但彼此间有没有断开。这就是余映潮先生的板块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包括我自己,但是自己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就要求做到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思路和一篇课文设计多种不同思路,这样才能保持板块式教学的活力。“异课异构”:《紫藤萝瀑布》是精短的散文,可对其设计“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的教学思路;《桃花源记》是奇美的文言散文,可设计“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教学思路;海伦的《我的老师》是朴实的长篇散文,可设计“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教学思路。“一课多案”:《邹忌讽齐王纳谏》:1.三块式:品析、积累、背读2.四块式:正字音、明词义、析文句、背全文3.五块式:以读课文为线——说词义、译文句、析内容、演情景、背全文4.六块式:校读字音、点读字词、译读文句、问读疑难、演读情景、背读全文。

  (二)主问题

  老徐一直跟我们强调过语文课堂要想真正地高效,一节课的容量只能有一到两个主问题。而自己在实施过程中,提问过多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余映潮在这本书中说,“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学生像“板书”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绵延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对此,余老师提出两个解决的方法。一是减少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多地组织地组织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二是设计“主问题”。何为“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这样说: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这样就叫做“主问题”设计。

  通过一个例子来更清楚具体地解释一下“主问题”设计。比如:在《邹忌风秦王纳谏》的教学进入课文欣赏时,教师安排“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三’为话题进行阅读感受交流”,教学进入课文欣赏阶段教师提问“课文中有那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两个问题几乎把全文的内容给调动起来了,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从头至尾的品析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就用到了“主问题”设计。

  再比如:《狼》: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你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述上的区别。《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人说,这一课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在课文的句式表达之上。你能证明或否定这一说法吗?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研读课文全文。

  余映潮概括“主问题”设计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要求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出现时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3.“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有“一问抵多问”的艺术效果。在“主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中,一般的、赘余的问题大大减少,而更多地时间以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为主了,能够让他们投入到听说读写思考等中间去。因此,往往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大大增加。这是师范类的师生及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由此,余老师在设计上提出了几条内容:1.“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2.“主问题”应有利于课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3.“主问题”应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其说是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内容,不如就说是“主问题”设计的目的。抓好“主问题”极为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教学实践的探索,没有事情是一蹴而就的。

  (三)诗意手法

  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体现着不拘一格的特点,他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实录处处表现出“诗意”二字。余映潮老师用“诗意手法”创造了诗意的课堂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很高的境界,显然目前的我很难有这样的发挥和构思。

  举几个例子对余映潮老师的“诗意手法”进行解读。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他让学生大声地吟读,生动地译读,流畅地背读,优美地说读,这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诗意。《我愿是激流》一课,余映潮老师要求学生美听,美读,美品,美说。学生们带着诗的美感来演练、操作,享受着手脑并用带来的快乐。《荷塘月色》是一篇精美散文,余映潮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一是用文学的语言评述一段话;二是用美术的语言评述一段话;三是用音乐的语言评述一段话;四是用摄影的语言评述一段话。引导学生针对四个不同问题展开,探询文中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还比如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余映潮老师叫学生多次朗读,进行诗作对比,感想抒发,将诗歌的“诗意”表现得十分到位,还激发了学生欣赏思考的积极性。

  余映潮老师说:“美文就要美教。”教法与学法同行,品位与感悟同享,愉悦与美妙同在。诵读、表达、想象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就是余映潮的诗意美化教学。他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能感悟文本的魅力、思考的深度、人格的提升。相对来说,自己的教学显然要呆板得多。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进行了一系列“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的解读,仔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诗意手法”。这对我们刚在工作岗位上不久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

  总的来说,余映潮老师做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创新极为重要,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余映潮先生针对教学设计有几个观点,本人觉得值得借鉴与思考。一是教学设计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二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创意表现在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三是教学创新设计要关注新、简、实、活、雅五个字要求。四是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着力点是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能力训练、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

  总之,余映潮建立起来的教学艺术体系内容与思想非常丰富,对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除了在理论层面学习,还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习与创新,而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