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反思才能使思想深刻
岳亚军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看法,很偏激地认为这是教师的精神堕落。当把这个话题放到人性和审美的范畴来审视,就有了许多新的认知。
一、与生俱来的自我情感
人对自己有一种天生的“自我情感”,自己身体的痛苦只有自己感觉得“最真切”,因而当然要自己爱护自己——自爱的情感;由自爱延伸到“自怜”——不要过于痛苦或辛苦;由“自怜”延伸到“自谅”——我已经做得很多了,且轻松一下;由“自谅”进而变成 “放纵自己”——我这样也无可厚非(即没有什么不可以)。到此境地,人不但全无力量,意志也消失不见了。
二、天生的“避苦求乐”的倾向
人天生就有“好逸恶劳”和“避苦求乐”的倾向。在一个单位或群体里,有很多“劳苦”和“不快乐”的事情要做,很多人面对这些事情,首先心生畏惧,怕苦畏难,然后采取“延宕”方式:迟一会再开始,明天再开始,一直推脱、敷衍下去。
人为什么会勉强自己?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超越人的自然属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群居的人类社会中,一定会衍生出许多非出于“本心”而“必须做”和“应该做”的东西,纵然非自愿,但你不得不勉强自己。
三、环境的力量
一个人成长的几个环境:
首先是胚胎时期。其生长环境是母体,母亲的生活状态和身心素养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命成长。
其次是家庭环境。家庭并非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是人际空间。和谐的家人形成“祥和”而“温馨”的气氛;意见分歧的家庭只会形成“冷漠”以至“暴戾”的气氛。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幼小的动物需要“温馨亲切”,在哺食以外,还要有亲长的“爱抚”,即需要依偎在亲长的怀里得到温柔亲切的感受,而满足被爱的需求。有了被爱的经验,才能用爱来响应,而发展出爱——爱自己以外的对象。相反,倘若幼儿从无被爱的经验,便不知道爱是什么,更发展不出爱的情感。用埃里克松的观点来说,幼儿时期若缺乏被爱的感觉,则会对人生出不信任的态度,只会用冷漠响应别人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第三是区域环境。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区域环境最小的单位,但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直接,孔子说:“里仁为美”“孟母三迁”,几千年前的经典话语说明了家庭之外切近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把相应的范围扩大,由邻里扩大到单位,一个单位总有正负能量的对撞,这种对撞对人的发展影响巨大;再进一步扩大到区域,我们一定知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含义。关西的大汉执铁竹板唱“大江东去”与江南女子持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只是代表诗词的豪放与婉约,更表达了区域文化对人成长形成不同个性风格的影响。
第四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影响力。西方文化“格物致知”的客观求真与东方文化“中庸之道”的主观判断形成了东西文化不同风格,因之繁衍出不同的民族风骨和民族个性。
客观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因素。教育学家都承认人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倾向”或“素质”但人未必知道,而这正是一个人后天发展的契机。
人生的矛盾在于:人人都有“自我的期望”,但未必人人都有实践“自我的行为”,人生的困难在于:有了实现“自我期望”的行为,但未必有超越自我的意志和能力。在自我期望之下,最典型的两种表现是:
一是笃实力行与徒作空想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就好比地上走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笃行者一定以自身的条件为基础,以自身的能力为前提,从切近处开始,自己能够做到而又肯于且乐于去做,在做的过程中经常能获得“如愿”快乐,也时时有发现“新奇”的满足。
徒然空想者,只有理想,没有行动,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行动或者根本不想行动。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美丽的“景象”,压根儿也不会想到之所以有这种“景象”的历程。常有人看到达官贵人坐在驷马高车上,前呼后拥的威武景象,却不会想到坐在车上的人曾经悬梁刺股、夜以继日的苦读,或者曾经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死里逃生才换来的最后结果。又如常人只看到一些人头上的光环而羡慕不已,却不清楚他们在这些光环背后的付出。要想“景象”成为现实,就要忍受笃行的“艰辛”和痛苦。
二是自强不息与怨天尤人
自强不息是一种“尽其在我”的态度。守住底线,自求日有所长,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务实也负责,求可能的进益。不会因为小有成就而志得意满或停滞不前,也不会因为努力途中遭遇失败或挫折而灰心丧气。认识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平步青云,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征途。
怨天尤人者把自己不能如愿归咎于外在:不逢天时,没有地利,缺少机运,别人都对不起我。这种人的三个典型性格特征是:志大才疏,心高而无力攀升;懦弱畏怯,没有“做”的勇气,也没有担当,担不起自己“不肯作为”责任;华而不实,只在口头上以自己的期望来满足自己,并不想用实际作为来证明自己。于是只有满怀“如天”的抱负,只有说不尽的牢骚,只有不平之气,似乎“全天下的都对不起我”。
四、生命中充满了选择
做对当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这就是选择,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消极的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颓废,变得平庸。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那你就要和雄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旷野,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可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读好书,览山川,交高人,乃人生幸事。一个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品位越高,意味着你的价值越高,对你的事业帮助也越大。朋友是一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上枢密韩太尉书》说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因为博览群书的缘故;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苏辙本身,登览高山大野以自广,统揽百氏之书以“激发其志气”,见翰林,听宏论以提升自己。他们的名就,与读好书,览山川,交高人密不可分。
虽然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我不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得有优秀的基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你就是一个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机遇,你就是一个优秀人。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是成功的要义。
范仲淹优秀,是古仁人的影响,也是自己追求的结果。
2019年8月18日星期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