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石梦娇《听课备课思考》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一滴水经过丽江》听课备课思考

近日,有幸通过菊香工作室活动听到了三节风格各异,形式多变的语文课。其中,庄烨老师和周文杰老师同题异构,共同展示了不同思路下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恰好这篇文章也是我参加学校基本功比赛的题目,借此谈谈自己的听课及备课体会。

岳校曾说过,“自读”可以理解为,学生运用精读指导中得到的种种经验,然后由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学生自读时,因有精读的功夫,可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自读应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过程,也是真正拓展阅读视野的途径,是有效培植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技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意识的阅读者。

 “游记”是学生在平常阅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学体裁,且学生习作也喜写游记。过去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无几,且多为文言文。在部编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本单元安排的四篇游记风格、写法各异,所写景物也各有特点。本文在游记中是比较独特的,它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出了阿来心目中的丽江。

在自读《一滴水经过丽江》之前,学生已经先精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对游记的三个要素和基本文本特点已经有一定了解。鉴于教材中有专门的游记单元,可以在教学初期推荐了一系列当代较为有代表性的游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知晓游记的不同类型、写作技巧和创作意图,并且做一些读书笔记和摘录,形成完整的读书报告。基于这些阅读的基础进行自读指导,课堂之中以设置问题和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探讨。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现代文单元中于每单元设置了两篇自读课文,并且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课后都会给出相应的阅读提示。本文的阅读提示如下: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现代的四方街,古城的全貌,东巴文字的魅力,百姓生活的恬淡,还有斑斓的夜色,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这段课文阅读提示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特点、游踪及景物的特色,它可以是学生在初读文章后可以结合思考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轮廓。因此,执教时,可以提醒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来理解文章。

庄烨老师充分利用了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展示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塑性,这个做法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把无趣的找游踪变得生动。

周文杰老师运用几封信的形式,把问题藏在信中,与水滴对话,与同学对话,与作者对话,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赋予课堂“语文味”。

经过此次学习,我认为自读课文的教学不只是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展示,用任务来归置学生的阅读导向,而是让学生在“自读”教学的课堂中能够获得真正的自读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思考,在教师的指引下推进自身阅读体系的建立。问题也不应该细碎,大开大合的问题设置能够推进得更深。

如何在“自读”教学的路上实践得更彻底,还需要我对阅读的目的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阅读教学中不同阅读方法的任务体系有更全面的思考,同时基于学生的内需、学情,将其有序地进行落实。语文阅读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丰富而又舒缓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读之间的关系也需切磋琢磨,也能真正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