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梯度 各有所得——听课札记
张静雯
课堂上设计怎样的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时候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学生便卡壳,影响课堂的顺利开展。听了三位老师的课,结合我平时的课堂困惑,现反思如下:
三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的主问题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学生的收获水到渠成。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今后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预习,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这三节课中,两位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听完他们的课,我结合课文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游记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壶口瀑布》的时间和视角选择,《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大量呈现作者的身体感受,《登勃朗峰》中奇妙的联想和奇特的经历,都透出新意;但是,本文在创新的程度方面显然更为匠心独运,简单概括如下:
清晰明了的游览行踪
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却很清晰,作者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以一滴水作为线索和流动的镜头,串起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水滴“自述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第一部分中的前两段,讲述一滴水的前生,更描述丽江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玉龙雪山。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它本身构成一个局部的时空线索。就时间而言,从白天写到黄昏、夜晚,继而写到次日黎明;就空间而言,从城外的黑龙潭,城边的大水车,循玉河入城,穿越丽江城后汇入城外的金沙江。从第15小节开始,文章又回到对自然的描写中,慢慢收束,并回应开头对丽江城所处自然环境的描写。第16段点题,收束全文,时空线索在此最后交织并戛然而止,作为线索和镜头的一滴水,也“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新颖独到的叙述角度
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文章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水滴。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这样“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曲。虽然游记的抒情多采用第一人称,但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人格化的文本内部抒情者,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
大处落墨的艺术构思
作家徐迟曾坦言游记应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要有人有事”(漫谈游记)。这些内容,在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虽文章的内容丰富,但作者详略安排处理相当到位。由于水的“流速”很快,不断地穿越和跳动,使作者“理所当然”地可以采用快速简约的描写手法,对每一个描写的点都是一笔带过。总体而言,他没有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景物的“形”和风貌的“事”上,而是着重抓其神髓。所以文中缺少具体详尽的刻画,往往是寥寥数笔,画出主要特点,笔触就立刻跳开。
颇富哲理的灵动语句
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他的散文往往带有诗意。就本文而言,语言的诗意首先体现在抒情性与节奏感上。例如课文的最后一段,反复强调“作为一滴水”,连续使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形成语言上的复沓,不断突出抒情主题,包含了无尽欢欣无穷感慨,有着浓重的抒情诗的韵味。其次,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且作者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把描写对象写的既富有形象性,又富于情感。如“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直接评述,表现了丽江人与自然和谐让人心灵沉静的特点,也透露出某种文化人生的哲思,带有哲理诗一般的睿智。
简洁留有余韵的结尾
第16小节水滴“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文章结尾简洁明了,而又留有余韵。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摘自《语文课程标准》)。鉴于
以上分析,我制订的教学目标为:
1.体会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的独特写作构思。
2.梳理游览行踪,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丽江神奇的美妙神奇。
3.品味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我校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我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五个板块:首先是温故知新激趣导入,通过复习本单元已学的游记散文自然导入。接着预习交流展示:跟着水滴游丽江,找出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踪迹,完善小短文,初步达成目标2。接着因为本文多方面、全方位的展现了丽江古城,介绍了美丽如画的丽江,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丽江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适当穿插引导品味精彩语言,进一步达成目标2。作者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找出阿来该文中富有诗意的语句并加以品析揣摩。在此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示例,并建议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认识,最终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3。在检测总结巩固学环节中续写一滴水的诗章,续写既是对阅读的反馈又是写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与我的第一个环节遥相呼应。最后课堂小结时指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总结自读游记散文的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