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刘怡《关于自读课文的一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关于自读课文的一点思考

刘怡

5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李月菊老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庄烨老师和周文杰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三节课,三节课都精彩纷呈,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庄烨老师和周文杰老师同时教授了《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自读课文,引发了我对自读课文的一些思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课最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读课文放在了每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同一单元的讲读课文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了阅读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方法,在自读课文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使知识得到迁移、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上好自读课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明确的自读目标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前的“自读提示”,提出学习本文的线索重、难点。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已经把作者游踪、主要内容、写作特色清晰呈现。根据单元提示,本单元都是游记,那就不能绕过“游记”这一体裁去教。单元目标是: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行踪、写景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再者,如果前面的文章都讲过,都明确了“游记”的特点,这篇也只不过是一次“运用”罢了。但这篇课文以“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内容,同时还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语言的抒情性和节奏感都很强,既有厚度,又有哲理,对于第一次接触这样文章的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和运用此种写作方法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第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注重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与探究阅读。同时,阅读也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前提,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中积累好的素材,才能解决“不会写”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获得大量的阅读积累。要“让作品直接教学生”,然后才是教师的具体的有效指导。所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的前提。而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教授课内文的基础上,一旦学生掌握了自读方法,教师就可以放心的让学生独立“行走”了。

反观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还存在很多问题,我要认真学习并掌握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