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王蕾《菊香工作室5月16日研究课听课札记》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3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菊香工作室516日研究课听课札记

  

有幸聆听了工作室三位老师的课堂和岳亚军老师精辟解读,收获良多,浅谈二句。

一、“顺手牵羊,诗歌鉴赏”——李月菊老师的《茅屋》

 李月菊老师的课堂从来都是那么让人惊喜,从导入到字正腔圆读诗、结合注释读意、斟词酌句赏人到妙笔生花写文一气呵成的教学环节上来看,岳亚军老师四个字评价“由浅入深、批文入情”,认为最能匹配的是“连环计”,确是很贴切。站在我初三视角来看,我认为最符合的还是“顺手牵羊”,初三诗歌鉴赏题型专题复习之一——读懂诗歌情感,本身也就是立足对标题、注释、背景资料等解读上。一看标题抓题眼,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三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词,四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五看尾句理解卒章显志。这一系列方法在本堂课上均有体现。李老师从解读诗歌标题入手,结合注释译读,结合具体字眼来炼字,知人论世提供写作背景来解读,配合同作者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来锁定作者心中的大情怀。这个课堂就是与专题复习课方法指导完全契合的。如果说专题复习是面的话,那么李老师的这个课堂就是这个面上最典型的点。所以正如我评价所说,所谓“顺手牵羊”,就是顺杜甫《茅屋》一羊,签一个诗歌体裁。如果我们初一初二的诗歌教学都能如这堂课一样笃实,我们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肯定能上一个台阶,也不至于初三专项训练时那么艰涩难走了。

当然,李老师作为我们学校语文学科的“战斗女神”,她的课堂决不仅仅限于“触类旁通”一个亮点:

  1.以读为主线,读准、读懂、品读从读法的三个角度看,李老师注意了由易到难、由铺垫到引申、由粗线条到细部挖掘、由理解到发现的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很有层次地把握着教学内容;旁征博引:《春望》、《石壕吏》《咏怀五百字》《无家别》资料引入,更显其功力,真的是顺一篇,牵一类的最好典范,教学内容显得厚实,教学过程显得灵动,课文讲析始终具有吸引力。

2.挖掘出一个相当优美的分析角度:搭设了一座别致又直击重点的一座桥梁。

倾听八月风声——品味诗人心中之()

聆听诗人心声——感受诗人生活之()

品读诗人襟怀——体悟诗人情怀之()

请分别用一个字对诗人的心境、生活、情怀进行评价

由秋风破屋这个具体情境之下品字炼词分析作者心境之“苦”、“急”、“恼”,再由作者生活之苦、凄、困进而探究作者情怀之博、阔、广,顺理成章又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了这个抓手之后,理解文意显得水到渠成。李老师特别善于搭建这种新颖又切中要害的问题形式的,这又是我未来想要学习的方向。

二、“瞒天过海,读写相生”——《一滴水》

庄烨和周文杰两位老师的《一滴水》课堂,其实本质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理行踪,解视角,寻美点,仿写法。当然也各有亮点,周文杰老师用一滴水的信件串起所有内容,显得新颖别致。庄烨老师在理行踪的阶段加入了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又很好得解锁了游记必须要掌握的行踪问题。

我对此文的解读如下:《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耐人寻味。这是典型中的匠心,游记中的新篇,完全可以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范文研究上一节关于怎样写好游记的读写结合课型教学。认真解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拿出来与学生分享:

(一)独特视角,通古贯今,时空交错

游记属于写实的文体,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点来贯串全文,既要考虑文章写作方面的因素,还要合乎描写对象的实情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系统纵横交错、 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只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用一滴水贯串全文的另一个好处是获得自由的视角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灵活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精致内容,人文自然,和谐共生

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

1.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江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江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江。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2.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江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江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江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三)诗意语言,节奏分明,含蓄隽永

本文语言的诗意首先体现在

1.节奏分明

例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她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蜓老街”,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抒情的意味,句子内部有短有长,有整有散,节奏多变,带着诗句一般的弹性。又如,“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人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连续的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滴水”的心愿。再如课文的最后一段,反复强调“作为滴水”, 连续使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形成一种语言上的复查,不断突出抒情主体,包含了无尽欢欣、无穷感慨,有着浓重的抒情诗的韵味。

2.含蓄隽永

作者善于将漫长的时间、广大的空间浓缩起来,凝聚在某个具体的点上,使文章的语言富于厚度和质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如“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了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既凝练又不失形象地概括了丽江古城建成后的“成名史”,语句的历史感很强,有着叙事诗般的厚重。

3.意味深长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滴水样晶莹”等。这些句子或直接评述,或制造反差,既表现了丽江人与自然和谐、让人心灵沉静的特点,也透露出某种文化、人生的哲思,带有哲理诗般的睿智。

也是从视角、内容和语言特点来入手,不光是从理解阅读的角度,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边欣赏这篇新奇游记的美之后能模仿这种写法,甚至是开辟出写游记的新方向,新视角,我把这个课型定义为“瞒天过海,读写相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