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听了李月菊老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庄烨老师和周文杰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三节课,对照我平时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一)课堂教学可用思维导图方式解决文本结构问题,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剖,导图是激活孩子思维的重要工具,让孩子有自己的创造性。如周文杰老师的课,让孩子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并顺势就能引导孩子发现文章是以时间和空间为顺序。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可能就是老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相比之下这样的方式学生学的既轻松有趣,又高效。再如庄烨老师的课,同样是用的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岳校长说可以“一个情境下,把一篇文章聚集”,可以采用“树上开花”这一计,以思维导图为树,顺势可以开出“结构特点之花”,“写作视角之花”,“水的情态语言之花”,“全方位展示写作对象之花”。
这一说法当时就让我有眼前一亮之感。在我上《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课时我就想尝试一下这一方式:课上我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在派代表分享,我发现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真的很有创造性:有树状式的,有表格式的,有图文并茂式的等等。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很轻松的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是(1-2)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第二部分是(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第三部分是(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同时学生也发现了本文是以时空为顺序,以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从而我就顺势引导第二个环节:品水之韵味,即本文用什么方法写景;第三个环节:悟水之精魂,即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我尝试用思维导图这一棵树,开出了“水之韵味”“水之精魂”两朵花,而且我感觉课堂上学生比以往更愿意思考,更积极展示自己思考结果,课堂更精彩,更生动了。
(二)通过创设情境活动造势很重要。就如周文杰老师上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作者专门写给中小学生阅读的,所以作者用拟人化的写法,充满童趣,如童话般奇幻美好,文章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如果再创设一个情境,一滴水游览完了丽江写来了两封信,第一封:见字如面,回忆浓成诗篇。我本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机缘巧合下,我见到了山下的平原。但就是这一眼,让我魂牵梦萦,于是我化为一滴水,从高山瀑布直飞而下,只为去见一见那丽江。在接下来的丽江之行中,我沿途见到了许多,也看到了许多,使我不禁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我是多么想在那里多停留一会,哪怕只有一分钟!虽然旅行短暂,但夙愿得偿,我的心中满是欣喜和愉快,没有一丝遗憾。我将这次丽江行定格成文字,我要像徐霞客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丽江,爱上丽江。相信你已经看过我的文字,那我就考考你,你知道是丽江的什么吸引了我,使我心心念念要去四方街走上一回呢?当你在领略丽江之美时,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景物之外的内容,你能说出我写它们的原因吗?答案全在文字之中哦。^_^第二封:怎么样,是不是被我小有才情的文字吸引了?哈哈,容我小小地嘚瑟一下。其实不瞒你们说,当初我可是差点没有机会去丽江啊!o(╥﹏╥)o作者到过丽江三次,原本是想以他的经历和视角来写的,但这样写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于是我就自告奋勇去找阿来,向他毛遂自荐,然后我说了几个让我当主角的理由,他听后欣然答应,拍手叫好。你能猜出机智的我和作者说了些什么吗?把你的答案捎给我,看看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聪慧过人。\(^o^)/~其实就是两个学习内容,丽江美在哪?为什么要用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但通过创设情境造势就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能迅速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思维状态在活动中达到了高的境界,这可能就是孙子说的:“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当然这个造势我想也要符合文本内容,要造的合适,否则就有生搬硬套之嫌,课堂效果也可能是大大相反。
慢慢学习中,我发现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很妙,我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尝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