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了周文杰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他所设置的三个经典的情境所折服,故而分析情境教学。
长期以来,照本宣科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单调、枯燥乏味,缺乏灵性,让人爱恨交织。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语文课堂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游在广阔的大海里,激发他们的情感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巧妙融合。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教学法做了明确解释,“所谓“法”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技巧”。而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是教师有意创设的一种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这种情意场一经形成,就会触及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心理上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师生共同完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往往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思维之门为之洞开,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呢?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生活
各种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展示了《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伤仲永》一文中阐述了后天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能把这些美文中事情渗透到学生生活,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情境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学完《伟大的悲剧》让学生进入英国皇家学会颁奖委员会,让学生为失败的英雄写“颁奖词”,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了解了事迹,真情实感地讴歌英雄。
让学生进入情境,更好的触摸文章的灵魂和脉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