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李月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PPT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李月菊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歌行体”古诗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杜甫。大家的思维很敏锐。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

“野老”,杜甫自称“少陵野老”。“诗史”,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为”读wéi,“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3.学习之前,先请同学说说,你认为学习古诗一般要达成哪些目标?

一要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要读懂,读懂大意,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努力读出感情,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味,读出诗人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二、字正腔圆读诗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认真听读,注意长句的朗读节奏,并用笔勾画生字。

2.师生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个别长句的朗读节奏。

3.指导学生第一遍朗读。     俄顷 qǐng怒号 háo 丧乱 sāng

三、结合注释读意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同桌合作,结合页下注释,疏通大意。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质疑——互相解答。

3.用四字短语分别归纳一下四个小节的大意。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祈求广厦

 

四、斟词酌句赏人

倾听八月风声——品味诗人心中之                        

聆听诗人心声——感受诗人生活之                

品读诗人襟怀——体悟诗人情怀之                          

请分别用一个字对诗人的心境、生活、情怀进行评价,填写在横线上

(自主阅读课文——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

(一)心境

1.“苦”——八月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上的茅草,还把茅草吹得到处都是,因此诗人心中很“苦”恼。

“急”房屋被风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风秋雨中该怎么办呢?此时诗人心中肯定很“急”。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的处境,很好!请你读一遍这一节,要尽量读出你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急”。

“恼”——茅草的去处洒落江郊。“挂罥”,即高挂者难取回;“下者”,即下沉江中者随江波飘转难打捞;唯一有希望找回的是那些洒落平地的,可是却被群童抢跑了,喊得唇焦口燥都没有效果。除了“茅草难取回”这一重“烦恼”外,还有哪些烦恼?

还有因小孩子们“欺我”而感到烦恼。还有风定天黑之后雨将来,却不知如何度日的烦恼。

“忧”“苦”“急”都可概括诗人面对八月秋风怒号卷走屋上茅草且难以寻回的那种心境。

2.师:好。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一节,听的时候,闭上眼睛感受秋风怒号的情态以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3. 师:下面我们探究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八月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形?

生:我认为“怒号”写出了风声——“怒号”的“怒”,写出了风凶猛咆哮的样子。 “号”这里读“háo”。《说文解字》说:“号,痛声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大声哭”。大家看看,“怒号”中的“号”应是什么意思?秋风拖长声音大声呼叫。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要读出你所理解的“萧瑟”“恐惧”和“凄苦”。

师:我们再进一步比较一下。 “卷”“洒”三个字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八月秋风之力?哪个字刻画八月秋风更见力度? “卷”写出了秋风那种猛力急速翻卷的样子。 “洒”写出了秋风把茅草吹得很远,从侧面写出了风力之猛。

师:很好,请照此思路继续分析“秋风之形”。 “怒”用拟人手法刻画了秋风的形态。似乎要摧毁一切的形态。 “卷”字也很形象。

师:谢谢你的补充,很具体。我们再读一读第1、2 两节,感知一下作者笔下的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形的特点及其传达的情意。

(二)生活

1.学生回答:   苦、凄、困……         

2.师: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我们一起来看下链接材料一。但是他“归来倚仗自叹息”,仅仅只是在感叹苍老无力潦倒凄凉的自己吗? 安史之乱到底是怎样的一场祸乱?其后果到底有多严重?我们再来读读杜甫所写的其它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推想诗人此情此境之“叹”还有哪些原因?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链接材料二: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一叹:苍老无力潦倒凄凉的自己; 

二叹:“不为困穷宁有此”的群童;

三叹:“存者无消息,死者如尘泥”,倍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到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啊!

(三)情怀

1. 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请大家诵读诗歌第4小节,倾听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的呐喊。

博、阔、广  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2.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前面三个小节,写自己的贫苦,写自己的辛酸,写自己的颓唐,仅仅是写了一个小我;最后一节,想到天下寒士,想到天下苍生,那么这样的人他就拥有了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大我,这就是“诗圣”的襟怀!(板书:悲悯天下、忧国忧民、  诗圣)

齐读: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别林斯基

3.这就是“诗圣”啊!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再次朗诵全诗!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和忧国忧民的胸襟。

五、妙笔生花写文

师: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诗圣杜甫又多了一分敬意,是否有感想愿一吐为快呢?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大家二选一,进行“微写作”。

师:写完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杜甫,我想对你说:听你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陪你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随你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体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品尝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贫苦;感受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杜甫啊杜甫,你带我走过了多少江河湖海山野平原;深谙了多少人情世故;看透了多少世态炎凉。我惋惜!上天赋予你才华,却让你生在这乱世。你也曾无奈彷徨忧伤,但你最终不认输不放弃。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我敬佩你!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师:同学们用文字与伟人交流,用言语与诗圣对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感谢我们与杜甫的再次相遇,也感谢本节课和同学们的相遇,下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