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新教学”观摩研讨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鹏

“新教学”观摩研讨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工作室成员参加活动感言

今天,有幸参加了“部编语文‘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戴晓娥老师关于《情境任务 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项目报告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身处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信息化教学对于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资源的扩大将使学习的内涵得到扩展。在新的课程理论下,我们应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富交互性、整合性、系统性和探究性。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从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创新。                    (李月菊)

听完此次报告,我不由得想到了王栋生先生曾经反复提到的“教育常识”。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呼应新课程的要求,创造了许多名为“创新”的奇技淫巧,树立了各门各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仔细审视,却又经不起推敲。语文教学浮于表面,无法像肖培东老师强调的“钻研到字词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学习阶段,因而语文教学备受人诟病。“教育常识”就是回归教育本身的规律,不卖弄,不作假,切实关注学生当前学习所需。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已有的知识观,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也学得有劲有趣,同时课堂上能够进行真实的学习活动,并非为了形式而设计学习活动。教育的目的既非作秀,也非创收,而是培养会思考的人。                      (周文杰)

今天这个活动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语文教学要围绕生活,回到生活本身”这个观点。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语言来源于生活,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文与生活的链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有效地在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切实地把语文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种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不留痕迹地浸润语文知识,让生活给语文教学提供不竭的源泉。就像曹勇军老师常年带学生阅读名著,举办“玄武湖中秋诗会”一样,我们可以进行项目式学习,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汪岚)

第一次接触单元梳理课这个概念是在我们菊香工作室开展的研讨活动上。当时,范老师和唐老师要上两节单元梳理课。课前,我听到这个题目,以为是单元复习课,即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同时,我也有疑问:如何让学生通过单元梳理课而能“温故而知新”呢?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和岳校长的讲座,我对单元梳理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单元梳理应该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建构的学习,是将浅表性、碎片化的问题系统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2.教师教学设计时,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梳理,形成自己的单元结构与知识网络。梳理的方式也是自由的,可以思维导图,可以表格,可以手抄报,可以知识树。

3.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由单元知识点的浅层梳理提升拓展到知识价值判断、思维能力锻炼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八下的第一单元——民俗风情,四篇文章都是有关民俗风情,同时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因此,单元梳理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拓展学生关于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切身体悟家国情怀;二是促进学生在理解体悟的过程中,学习效仿名家的写作手法,最终学会写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以上是我学习单元梳理课教学的几点收获。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平台认识岳校长,衷心感谢岳校长引领我们开阔眼界,学习到语文教学的前言研究。            (曹小凤)

今天,有幸参加了“部编语文‘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朱慕菊老师关于《新教学,深化教与学的改革》的主旨报告中有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终身学习的积极愿望和能力等应用到实践或未来的职业。基础教育阶段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将影响他们的人生。这就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关注教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要关注到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要看到的不仅是成绩好的优秀生,爱动手、爱笑、爱画画唱歌的也是优秀生;我们要鼓励表扬考高分的同学,我们也要表扬肯定善良、乐于助人、勇敢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才能,并真正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范燕丽)

以前我们谈素质教育,现在提核心素养,其思维就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强调五维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们发现,这样面面俱到,效果很差。因为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里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结果是学生的素质没有一个得到充分发展。核心素养即是放弃面面俱到,也印证了古话"宁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明确定义为:个体在信息化、全球化、学习型社会中,面对复杂的问题或挑战,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決问题、交流结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値观念。是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综合性表现。意味着在推行核心素养教育的进程中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关键环节,抓关键问题。这是核心素养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及时调整策略,调整思维方法。                              (庄烨)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融文学、政治、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活动课的综合训练恰好适应了语文教学的需要,活动课上能把所有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为“有识之士”诟病,被学生漠视,其根源在于对语文学科性质、目标界定的混乱。很长时间以来,中学语文界一直比较“繁华”,“工具性”的罡风刚刚刮过,“人文性”的大讨论又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弄得语文老师晕头转向,只好顶着“误尽苍生”的大帽子艰难地跋涉。

让我们语文教师倍感欣慰的是,周二的活动老师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从内涵上科学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且鲜明地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个层级:积累与感悟、认知与逻辑、运用表达创造。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意义在于从外延上具体规定了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和怎样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极大地改变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处境。如果考试评价体系能与之配套,一线语文教师能与时俱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也许真的来了!                                         (张静雯)

部编版新教材所倡导的“单元设计”与原来的教材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选择和创设真实的单元学习情境,既要贴近学生既有经验,又要符合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透彻地了解需要如何解决问题,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起来,作出设想、推论等,批判性地重组他们的思维。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才能搭建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才能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                          (石梦娇)

有幸聆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报告,让我更加清楚了语文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戴晓娥老师在“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统编语文教科书‘新教学’设计”报告中提出的教学要有大单元设计这一观点。在统编教材中,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而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要整合目标、任务、情境和内容来进行单元设计。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让他们置身于各种复杂多样的真实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刘怡)

416日上午,有幸聆听了朱慕菊主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深化教与学的改革》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新的课程标准是课程结构由“学科事实覆盖型”转化为“学科观念理解型”,让学科核心观念根植于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科实践而学习。教师只有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从知识点、课时到单元,才能改变学科碎片化教学。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张铃)

本次活动聚焦“大单元、真情境、新技术”的理念,对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今天,时代要求把“人”放在语文教学中去。这个“人”绝不是在整天背诵机械训练中丧失活力的人,而是通过大单元教学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过真实情境去培养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任务设计去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新教学”的追求是,带着这样朝气蓬勃的学生去学习血肉丰满的语文!我希望自己能够让学生做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                        (曹鹏)

在工作室领衔人岳亚军老师的推荐下,有幸参加了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对其中聚焦统编版教材进行大单元设计,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座很有触动。这种编排方式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再度开发”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能最有效地促成学生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完整、辨证地学习、理解、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系统备课,弄清各学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目标和重点,弄清学段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教材、一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弄清课文与课文后面的知识性短文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好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才能根据总目标处理好每堂课的具体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前卫的,而且已经提供给我们模板的教学设想,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能把这种思想融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王蕾)

专家的权威解读让我深切体会到在社会、经济、科技空前大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所锁定的固定学科知识和以解题为中心的学习技能,已经无法让学生成功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教育,特别是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发生真正的学习与创造方面发挥核心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是碎片化地、浅表化地、杂乱地学习,而是真实地、真切地、有深度地学习。让学生收获得不只是知识,不只是技能,还有健康的、健全的心灵和人格。而这都亟待教育工作者尽快走上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                          (牟文磊)

有幸跟随岳校长参加了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虽然因为课务关系只在现场聆听了大师的讲座,好在还能通过网络回顾期待的两节示范课。第一位老师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学校苏州附属学校的徐冉老师,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小人物展》。把《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台阶》几篇文中融汇在一起,通过课前让学生设计活动海报来引导学生关注各个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小人物的共同内涵。整堂课的结束语让我耳目一新,“微尘如星辰,平凡见伟大”。我想这不仅仅应当作为我们教授语文素养的知识点,更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哲理。以我的自身经历为例,从小到大,老师家长以及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不断的告诉我以后要成功要出人头地,所以我一直都心存幻想,从来也没有人来告诉我,我其实就是一个特别特别普通的平凡人。我的内心一直在苦苦挣扎,最终生活、社会教会我:我真的就是社会底层的一员。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接受自己的平庸,与自己和解,享受平淡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心里路程吗?即使卑微如星辰,也可以是一件平凡又伟大的事。            (杨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