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2:
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 ||||||||
学校 |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 |||||||
课名 | 《灯笼》 | 教师姓名 | 曹鹏 | |||||
学科(版本) | 部编版 | 章节 | 第一单元 | |||||
课时 | 第 一 课时 | 年级 | 初二 | |||||
二、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起止时间(’”- ’”)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及分析 | |||
导入 |
1’-2’ | 了解作者,和灯笼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 | 作者简介 | 读资料 | 精美的课件展示,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看得更清晰。 | |||
吟诵诗歌 感悟哲理 |
2’-18’
| 学会了解灯笼的内涵 |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灯笼的内涵 | 朗读、标注
| 教师示范地五段,学生去找其它段落的内容 | |||
读出体验 联想感悟 |
18’-35’
| 进一步把我本文的主旨。 | 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把握灯笼的内涵和蕴藏在灯笼下作者的情感 |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分享。 | ||||
感悟借鉴 自由写诗 |
35’-45’ | 尝试自由写诗。 | 也请同学找一个物体,写一写它的象征意和自己的情感 | 学生学以致用,尝试写诗。 | ||||
六、教学流程图 | ||||||||
一、 导入 课件显示:2.灯笼文化。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本文的作者吴伯箫又用他的灯笼照到了什么呢?
吟诵诗歌,感悟哲理 1.预习过课文,我们发现这篇灯笼是这篇文章的线索,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祖父夜行(3) 慈母之爱(5) 乡俗还愿(6) 元宵张灯(7) 族姊远嫁(8) 朱红描写(9) 献帝灯笼(10) 军营中的灯笼(11) 2.通过事件,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灯笼当中蕴含着怎样的意义? 灯笼可以用来照明,给人温暖——生活价值 增添节日气氛,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装点乡村节日——节日符号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 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 3.作者在描写灯笼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思念亲人 思念家乡 爱国之情 4.这种从小事件,小情感入手,升华到大格局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以小见大 5.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1930-1939),1927年-1937年蒋介石和地方军阀进行中原战争名义上统一全中国、日本发动“九?一八”占领东北三省、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国民党自称所谓的统治时期黄金十年。 1937年-1939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全面抗日。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6.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以第③段和第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7.作者借灯笼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的爱国之情,同学们你们面对着这个灯笼想说些什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