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梳理教案
教材分析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采用文白混编形式,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八年级共有4个文言文单元,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渐次提高。单元导语对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提示: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这节课是学完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我主要依据单元导语来复习。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就单篇文言文的基础来说,掌握的情况应该还可以。但这种单元梳理的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认真尝试,学生把整个单元的四篇文章放在一起来进行梳理,可能还比较生疏,尤其是这种复习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诗文的丰富内涵,精美的语言,分享积累的常用文言现象。
2.学会借助单元导语复习,并尝试学以致用。
3.回顾古代诗文名篇,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思想、情趣,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诗文的丰富内涵,精美的语言,分享积累的常用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学会借助单元导语复习,并尝试梳理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把两段单元导语写在黑板上,并在关键词上划线)
一、导入
同学们,学完第三单元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我们所学,进行单元梳理。复习时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单元导语,大家把书翻到53页,我们齐读一遍单元导语(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学习目标是:(PPT出示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诗文的丰富内涵,精美的语言,分享积累的常用文言现象。2.学会借助单元导语复习,并尝试学以致用。3.回顾古代诗文名篇,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思想、情趣,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明确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到达怎样的目的。】
二、比较阅读,复习巩固【设计意图:达成目标1。】
(一) 比较阅读,回顾诗文丰富内涵。
这一单元的诗文中,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要求:1.从诗文的内涵来谈。2.先读文章,再谈理由。)
PPT出示问题,并配上每一篇文章的配图。
学情预设: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赋税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比较典型的游记,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上所见的同时,更多的抒发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蒹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设计意图:1.让学生诵读,其实就是从读中观察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程度,而且文言文就是要反复读。2.这一环节是为了实现目标1中的巩固复习诗文的丰富内涵。】
(二) 比较阅读,回顾诗文精美的语言。
这一单元的诗文中,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要求:1:从诗文精美的语言来谈。2:结合具体语句来谈。)
学生回答预设:
《桃花源记》语言简洁而内涵丰富。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小石潭记》用词准确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核舟记》语言简洁、严密、生动。散句为主,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四字句。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若听茶声然。
《诗经二首》四言的韵律、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比兴手法。四言为主,风格质朴,节奏铿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实现目标1中的巩固复习诗文的精美语言。】
(三) 分享积累的常用文言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积累的常用文言词语。
(要求:先说分享篇目,再说积累的常用文言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补充。)
《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小石潭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核舟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数词+名词(没有量词,翻译时补充):一手卷
整数+有+零数(翻译时要删去):八分有奇
数词和名词的搭配,重点在谁上谁在后:一手卷、人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实现目标1中的巩固复习诗文的常用文言现象。】
(四) 总结方法
学完这一单元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预设:
1.自觉养成文言单元阅读习惯,按照单元导语中的要求,多读多诵,使用教科书“注释”和工具书。主动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
2.关注文言单元核心要点,围绕核心要点着重复习,夯实基础,克服薄弱点。
3.更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的熏陶和感染。
4. 学会借助单元导语复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文言单元乃至其它单元的复习方法,实现目标2和3.】
三、当堂检测
下面请大家
1.结合这节课所学,自主复习我们接触过的与这一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百丈山记》。整理在文言整理本上。(要求:复习巩固诗文的内涵,精美的语言,积累常用文言现象。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思想、情趣,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自主梳理第一单元,要注重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提示,阅读策略的提示。
百丈山记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昧:昏暗。瀵涌:喷涌。烛:照。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薄:迫近。殚:尽。川:平野,平地。飞浮:飘飞浮动。径:小路。祷:祈祷。穷: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