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范燕丽 第三单元单元梳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梳理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第三单元梳理教学反思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采用文白混编形式,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八年级共有4个文言文单元,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渐次提高。这次的单元梳理课是八下的第三单元,这样的课型我第一次尝试,备课、上课、评课,特别是岳校长点评,解决了我很多困惑,给了我不少启发。

  一、归还课堂主动权。

  我的这节课主动权还是在我手中,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从内涵来谈,这一单元的诗文中,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2.从语言来谈,这一单元的诗文中,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3.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积累的常用文言词语。我依次出示问题,学生依次思考回答。这样的课还是我在带着学生一起复习,上完课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学生的知识还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如果我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在教学案上就出好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完成;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梳理成果,表达与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查漏补缺,我只起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我想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就能真正落实了,这样当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时,学生就真正学有所得,或许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了。

  二、课堂要指向孩子语文素养的学习。

  我的这节课仅仅只是简单的对原有知识的回顾复习,没有做到把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浅表化和碎片化的问题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归类,更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时有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扣单元核心要点,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完成,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去完成:可选择交流1.分享重点的文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使用。2.展示赏析优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3.联系当时的作者背景,交流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或许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交流,给予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查漏补缺,这或许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三、学以致用要有效。

  这节课的当堂检测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任务:1.运用所学整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百丈山记》。2.运用所学自主梳理第一单元。但我发现学生整理《百丈山记》时只会整理字词,对内涵和语言似乎忘记了,第二个任务似乎有点无从下手。很明显我的当堂检测环节并没有达成我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觉得学以致用要有效,要会深度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掌握的知识在另外一种情景中运用,当堂检测的问题设计切入口要小,要可操作性,要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

  四、新的尝试。

  这一单元的梳理我想我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不要求固定的格式)按照我的要求梳理这一单元的诗文;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互相查漏补缺,并重点分享《桃花源记》《桃花源诗》这一类,《小石潭记》以及相关的永州八记(接触过的)这一类作品的主题和语言;当堂检测环节对比阅读,做到以一篇文章读懂一类文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