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如何借用兵法三十六计初探
——《三十六计》读后思考
曹小凤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兵书。全书共分六套:第一套,胜战计;第二套,敌战计;第三套,攻战计;第四套,混战计;第五套,并战计;第六套,败战计。每套六计,六六合为三十六计(各计之名,不具列)。它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临阵对垒中的策略问题,因此理论系统主要表现为:依据敌我双方临阵形势之优劣,而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也就是说,依据客观规律,运用阴阳调和之理,施展主观的才智以赢得战争。
语文教学的备课,如同兵家讲究的分析形势、把握现实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一样,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仔细研读教材,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案。可见,将兵法之理用于语文教学策略是可行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运用呢?
我又搜索了一些将《三十六计》和语文教学策略相结合的研究资料来阅读,从中我得到如下三点启示:
1.兵法三十六计与语文教学策略对接的关键点是寻找到计谋中所蕴含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契合点。以“围魏救赵”为例:
“围魏救赵”,计出“三十六计”第二计,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①意思就是指避实击虚,批亢捣虚,争取主动。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看准其他的突破口进行攻击,并达到最终目的。其蕴含的思维原理是:并不直接去做某事,而是另辟蹊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是为学生的思考寻找出路。教师的提问可以打破常规,从反方向去进行调控、疏导,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事理说明文中说明事理的一般方法,我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魔鬼的海”这一现象的成因的,而是给了学生另一篇介绍这一知识的小短文,与课文第四段作比照,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深刻理解到:通过引入孟奇的故事、类比、设问等方法由浅入深的介绍“魔鬼的海”的成因,能够达到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效果,也使文章的说理更有说服力。
2. 探究兵法三十六计与语文教学策略对接点时要懂得甄别、取舍成语涵义。以“无中生有”为例:
“无中生有”,计出“三十六计”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②意思一指本来没有却说有,二指“有”隐藏于“无”中,不易被察觉,在一定条件下才被发现。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谋略中,我们只能取其“有”隐藏于“无”中这层意思,而不能把本来没有的却说成有的。兵法用于对敌作战,讲究兵不厌诈,克敌制胜,但用于教学,学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运用智力,共同学习和探索,从而实现智力的发展”。③教师用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刻内涵或情感,促进学生思维的更高层次发展,并非使学生疲于应对教学谋略,而忽略了语文文本本身。
3.探究兵法三十六计与语文作文写作策略的对接点。从我所搜集的材料来看,先贤学者们探究的多是面向教师的,借用三十六计作用于教育教学策略。然而,文法也讲究谋篇布局,是否可以做些面向学生研究——寻找写作方法与三十六计的对接点。这一探究避免了就作文教作文写法的枯燥乏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兴趣。这正是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一计,即脱去了学习写作方法这一常规外壳,让学生在玩转三十六计中不知不觉掌握并运用写作方法。
以上是我读完《三十六计》这本书后作的一点浅显的思考。说“浅显”是因为兵法三十六计真的太博大精深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思维方法并非粗略的阅读一遍就能领会的,更别谈运用到语文教学策略之中了。要想将兵法之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我还需深入挖掘每一计的丰富哲理,同时需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专业理论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寻得兵法之理与语文教学规律之间隐藏的内在联系,做到“无中生有”!
参考文献:
【1】【2】李大成主编《三十六计》,P10,P48,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0
【3】岳亚军主编,《兵法策略与教学》,前言P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