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读书笔记
刘怡
《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这本书是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基层老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障碍为出发点,研究“问题化学习”中优化学习见容和学习过程的作用,试图寻找提高教与学有效性的实践模式。
在书中第四章“为学而教”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每一个做老师的都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为有效。也许您也曾思考过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对于这个问题,你将如何回答?然而我更关心的是,我们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也许我们整天沉浸在琐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很少从根源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然而还是需要不停地问自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否为了更好的生活,是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一种理想,那就是我们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必须坚持一种信念,那就是一定要使我们的关注点从有效的教转变到有效的学,从有效的学中再去反思教得是否有效,才更有意义。也就是为学而教、以学设教、以学评教。”结合
新课程改革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完这本书后,结合我自身一年半的语文教学情况,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语文承载着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与审美,语文教学在孩子的成长中极为重要,在自主型学习课堂上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我思考。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内隐的,需要借助阅读与借鉴、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显现出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的锻炼。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落实学生主体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多多鼓励学生发言,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中的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营造课堂气氛。精心锤炼的语言对课堂气氛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以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思想,感染、感化学生,就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情感得以陶冶,自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形成课堂上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师生人格平等,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爱心,鼓励学生在师生、生生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课堂上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提问和导语能激发学生求知、探索、发现、思维、想象、求异、质疑的欲望和活力,不出现毫无价值、即问即答的形式主义的问答。
三、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精讲巧练,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质疑和求异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有时会不遗余力地教授每一篇课文,马不停蹄,不断赶进度,恨不得将每一个字都拎出来让学生咀嚼透了吞进肚子里。但是,审美是需要心理距离的,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如此近,近到要一字一字分析其用法用意,又如何能够从文章中得到美得享受呢?
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如自学、观察、实验、操作、探索、研究、练习、讨论、交往等。真正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具有良好的参与状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怎样做好语文教学,更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让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在效率、效果与效能之间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