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范燕丽寒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有效学习设计》读后感

  寒假我学习了《有效学习设计》这本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问题话学习这一部分,读了这一部分后我就在思考教师如何有效提问?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提问?先谈谈教师如何有效提问?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问题肤浅、琐碎;提出问题太复杂;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面有限;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单一等。

  我觉得(1)教师有效提问应遵循适度性、兼顾性、预设性、效果性的原则。适度性原则: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提问的数量要适当,提问要把握梯度;兼顾性原则:老师在课堂阅读讲授提问设计时,要兼顾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兼顾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介入到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感受参与带来的快乐;预设性原则: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务必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预设少许提问角度准确,言语表述明确的问题设计和答案,使设计的问题目标明了、措词正确,便于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效果性原则: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效果性的原则,问题的设计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设计有助于课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设计能有效性拓展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2)锁定有效提问的切入点: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旧带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展知识面,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转移,逐歩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提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就是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之处。这些内容往往体现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对深刻会意全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一课时学生对教学难点:运用变式表达法,在比较中体会课文的情节美、细节美和主题美很难把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变片段,“下面就让我们靠自己的慧眼来观察观察投影上所呈现的改编的文字和我们的原文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可从情节、细节描写和主题等角度入手)”;在文本的细节处提问,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作品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独具作者匠心,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有效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探微发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灯笼》一文中可从“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的“缘”和“挤”入手提问,“挤”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本文所叙的事,“缘”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所抒发的情感;在文本矛盾冲突处提问,在某些内容的教学文本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作者独具匠心,这里设置问题,学生将被直接引入矛盾对立的,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困惑,而且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思维空白处提问,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留白”案例,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留白”设计教学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如《安塞腰鼓》中对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理解:鸡啼代表天亮,是新一天的开始,安塞腰鼓的力量可以创造新的希望、新的世界。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3)抓住有效提问的时机。我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我以一首诗导入: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我们来猜一猜资料上形容的是谁?他就是(杜甫),从哪里可以看出?从而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因此开篇激趣,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场戏,那么课的开头就是这场戏的“序幕”,“序幕”要引人入胜,才能别有“洞天”。学生在新接触一篇课文时,可能因文章深涩难懂而无从下手,也可能对文本中的内容感觉陌生而敬而远之,此时教师就应该有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同样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当我问到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此时我就出示了相关资料:本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晚年的杜甫“右臂偏枯半耳聋”,老病缠身,衣食无着,陆地上没有一块安足的地方,只得滞留在狭窄的江上,以船为家,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素不相识的渔民们,他脱口吟道“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因此中途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思维的束缚,获得更新更高的发展;重视提问后倾听及有效评价,当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带有一份亲切、真诚、欣赏倾听学生的心声,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听众可以悄悄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哪怕是点头示意也行。当学生的见解发生错误时,教师不应该立即打断,而应该给学生充分诉说的时间,在肯定学生勇气的同时,及时给予反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逐步帮助学生回答正确和完整。同时,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具有倾向性,如果学生们的回答出现同质性倾向,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促使讨论继续而深入。

  (4)把握有效提问的层次。我在上《金色花》一文时,在第一二个环节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请大家放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的流畅。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依据要求进行点评。紧接着追问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这首散文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朗读这首散文诗,能让我们看到了有趣的故事,还有美好的画面。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一故事有三个画面组成,哪三个,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当妈妈祷告时,我就悄悄开放花瓣散发香气;当妈妈看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她所读的书页上;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求妈妈讲故事。每位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画面自由的读。用笔在旁边作好批注。句式:我喜欢   画面,因为   。选几位学生朗读他喜欢的画面,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一画面(把朗读和文意理解融为一体),并根据其朗读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提问中设计问题的内容层次和对象层次。课堂提问难易适中,要切近学生的认知水准。面对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内容和知识积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获得知识。

  (5)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提问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对话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关于这一点我有做过尝试,当在课堂上我以一种绝对权威、严肃、严厉的态度面对学生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低,不愿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对的;相反而为之,学生会很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分享,即使是错误的,也敢于大胆尝试。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的提问及答问权,注意提问时的语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饱满的情绪,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的语言应有感染力。这是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提问要注意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