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李月菊寒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利用当堂检测扫描数据精准分析指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读《有效学习设计》有感

  李月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人类社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对于教育亦是如此。信息化背景下资源的易得性与丰富性,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追求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价值的。

  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无处不在。如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及在线习题反馈,课后作业中每个学生对每个题目的作答信息,一次考试后形成的试题分析报告和成绩统计信息等,都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鲜活数据,但却往往被忽略。如何收集这些常态化的教学数据,并应用数学统计、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挖掘,发现规律,找到问题,既形成一些共性的教学策略,又提出一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让数据为教学服务,就显得很有意义。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准最近发展区,进行精准化教学,从而提高整个学校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我校的自主学习型课堂,基于智学网这一平台,利用好扫描数据,精准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的缺漏点,也有助于指导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初二年级语文学科的电子扫描数据包括三块内容:当堂检测、每周的周记,还有大型考试的综合数据分析。下面,我针对这三个数据数据的精准分析,谈一下指导大数据指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当堂检测数据:掌握动态课堂的有效抓手。

  我们平时的当堂检测的批阅,只能了解大概的情况,细微的差距,就仅靠教师的感觉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如果做了数据的分析就可以非常清晰的发现那些原本被隐藏的问题。利用数据精准分析,根据测量与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这对语文教学是极为有利的。

  以最近初二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例。初二语文最近在学习的内容是文言文《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当堂检测的内容包括理解性默写、课内外对比阅读等。以往没有电子扫描时,教师必须手批两个班的当堂检测习题,然后再利用课堂时间,全班经行讲解,这样耗时耗力。利用手动批改和电子扫描相结合之后,教师能查阅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个知识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讲解。这样,老师和学生做到了精练精讲,避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讲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利用当堂检测的数据,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漏,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可以说,当堂检测的数据分析,是掌握课堂的一个有效抓手。

  二、周记数据: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有效途径。

  本学期,初二年级语文组研究决定,将每周的周记先批改再扫描生成数据。这一做法,针对作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在以往的周记批改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匆忙地批改好作文,在课堂上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三言两语地点评,一般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详实的比较分析,甚至有时会忘记哪些学生的作文比较优秀。而扫描进入电脑后,会生成数据分析,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找到学生之间的差距、班与班之间的差距,同时,及时发现优秀作文,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大型考试的各项数据:一针见血发现差距的镜子。

  每一次大型考试之后,智学网上会针对这次考试生成一系列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和“网上阅卷系统”对考试的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对整份试卷、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归因、每个学生的解答情况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师讲评时,可以随时调看某个学生某个题目的解答情况、某个题目的错误分类、某个题目值得推荐的样本等,突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后续的跟进练习。

  同时,生成的数据中,还包括自己所教班级和年级平均分数、年级最高班级的分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所教班级在哪一个教学环节中出现偏差,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整后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例如,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后,分析考试数据我发现,我所教的两个班,在作文上和年级中优秀班级有一分以上的差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会针对作文教学,让学生从片段描写、细节描写、素材积累等方面入手,全面想办法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仅仅是利用好电子扫描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的“冰山一角”,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回避教育技术带来的种种冲击,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特别是将技术手段深度运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以谋求更深层次、更核心领域的变革。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精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支持,其实质是利用技术手段,把学生从被动的统一的知识接受者解放为主动的个性化的知识建构者,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前进动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