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开篇就写道:在中国古典军事宝库中,谋略学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华先人在激烈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谋略智慧,在这方面流传有大量的经典著作,《三十六计》就是其中之一。在全书的结尾处,著者再次强调了研究战争谋略对于战争指导者的重要性。引申到我们的课堂上,课堂的智慧与谋略也就至关重要,因此,我就考虑以“三十六计”为例来寻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谋略。具体说来,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尝试运用过以下几计。
一、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意思是说作战时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放松警惕,斗志松懈,然后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在读《三国演义》时,我发现贾诩就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算无遗策。他跟主上献策时,从来都是只说七分,剩下的三分让主上自己领悟出来,这样既不抢了主上的风头,又不用担责任。
教师和学生之间虽然不是主仆关系,但我觉得上课说七分,剩下三分让学生自己去悟,让学生有“我想到了”的感觉,而不是“老师讲得真好”,让学生充满成就感。这样由自己悟出来的道理与方法会记忆深刻。贾诩之道不也是“欲擒故纵”之计的妙用吗?
我在讲授《范进中举》这一课时,一学生开始就随口问道。
生1:老师,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仔细阅读课文,找依据。
生2: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二十多次,54岁才中举人。几十年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昏厥,第二层疯跑,第三层跌倒,第四层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复之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师: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夸张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我没有因为这个问题的幼稚而嘲笑他,也没有认为这个问题与课文关系不大而不予理睬,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巧妙设疑。这样,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质疑,而且也使学生借疑释疑,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
二、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从而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这个贬义的成语,如果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或许又是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我便用上了这一招。
师:文中的穷父母忽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忽而用小女儿换回了二儿子,忽而又要回了小女儿,这样反反复复地送、换,穷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分成两大组举行辩论。
(辩论:到底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1:我赞成不送是爱,因为最终父母把小女儿要回来是因为“小女儿还太小,把那么无知的一个孩子给人家,会觉得自己做父母的太冷酷无情。”
生2:我赞成送走是爱,因为他们一家已经非常穷困,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全家人在一起只会都被饿死,而送走一个孩子,至少还能让这个孩子活下来。
……
师:送的理由是对方条件优越,不送的理由是舍不得。其实,这些理由都是这对父母的借口,真正的理由是他们对子女的那份浓浓的爱意,所以才有了送与不送的矛盾心理。不管送与不送,都体现了父母的爱:送是为了让孩子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不送是实在舍不得。
在这堂课的讨论环节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辩论赛的主持人而已。将课堂设计成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自己去文中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主题,而且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发言机会,课堂氛围热烈,多数学生参与进了课堂。而我只需“隔岸观火”,在适当的时机帮助他们加以总结、协调。这招“隔岸观火”,既让教师从课堂中被解放了出来,又调动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三、抛砖引玉
“砖”指的是小利益,是引诱对方上钩的鱼饵,“玉”,指的是上钩的大鱼,大的胜利。“抛砖”只是手段,“引玉”才是目的。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从课文的疑点切入,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有效途径。
例如,《孔乙己》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精神的麻木”。文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笑声,但在笑声中却流露出无限的悲凉。然而由于远离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我从文中的疑点——“笑声”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笑声,你能听懂吗?在“笑声”这个内涵丰富的切入点中,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充分认识到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死去的孔乙己的悲哀,认识到社会的冷漠无情,更进一步体会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之笑。在此,《孔乙己》中的笑声既是学生的疑点,又是文章的难点,它就像打开学生思想之锁的金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点点浪花,在疑点的引领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能够触动心灵的经典之作,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或阅读,或理解,或交流,这时教师要做一个聆听者,发现机会恰当的予以表扬,端正学生思想,提高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想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上来。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敏感和热情,善于抓住那些“质点”并灵活的趁热打铁,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古以来,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利于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可以利用的,只不过前提条件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