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汪岚寒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做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36计与我的教学小故事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此分享我的读书感悟。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做有教育智慧的教师——36计与我的教学小故事》。《兵法36计》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聚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以前虽然在电视剧和生活中会说一些相关的语句,比如说“36计,走为上计”、美人计、空城计等等,但我从未认真看过这本书,也从来没有想到把它和我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但上学期有幸加入岳校长的菊香工作室,在第一次会议上,岳校长告诉我们教学有法,兵法36计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这给了我极大地启发,教学有法,作为青年教师,前两年,陌生的我一直在听课然后模仿着上课,摸索着过河,但教学效果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反思过后明白,我忘了最好的不一定很适合自己的,我们应该将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习惯、自身性格特点等主客观教学实际情况,变为自己的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上一学期,我又回到了初一,面对新生,我在保持原先实施较好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将36计书本理论学习心得和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有机结合来处理,惊喜的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以下就是我的教学小故事。

  小郑是我10班的一个男孩子,小小的个子,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问他问题也是半天都不吱一声的,平时说话表达没有条理。开学半个月接触下来,明显的他让我感到他阅读上是真的很吃力,平时的预习学案就是在乱写,周末阅读一半的分数都得不到,第一次学习能力检查27分的阅读他只得了13分。但他的数学很好,几乎都能得满分。于是我就想用36计来处理这个教学特殊情况。

  1、擒贼擒王,攻心为上

  “擒贼擒王”,擒,即抓,捉拿。忘,指为首的头领。比喻做事先要抓住关键和要害,要先抓住或处治主要人物。在学习上,首领便是学生本身,所以,我先从小郑本人下手,及时分析,有针对性的和他交流。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以计攻心”的启示下,我开始了对着孩子的“暖心计”。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开学一个月以来语文阅读上的接连失利让这孩子对语文有些蹙得慌,语文课堂从来不发言,也从来不敢和我主动招呼。于是我就先和班主任、和他的家人取得了联系,知道这孩子本来就腼腆,小学时语文也一直很差,孩子爷爷和父亲都是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重视和期待。于是我就保持家校沟通,没事就和孩子聊天,每次作业和琢磨,作业也尽量面批,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交流,引导他愿意和我交流,不再害怕语文。渐渐地孩子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慢慢开始提高了。

  由此及彼,在课堂上我应用了这种方法,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创造热烈的学习氛围,用合作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这种学习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让他们确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

  2.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故,即姑且,暂时。为了捉拿它,暂且先放开它,使它不加戒备。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暂且放松一下。在《老子》中也曾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为了“抓住”小郑,我在第一个月内敢于放手,让学生把问题暴露出来。我先让他自主学习做题,然后在做完后每次和他具体分析他在语文学习中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由此我发现教学的效果出乎意料。在放手后,有针对性的逐个击破他的难点之后,孩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慢慢的积累起来了。

  3.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也。”逸,安闲;劳,疲劳。以逸待劳本义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趁其疲劳,战而胜之。现在我们应用它的转义:逸,防守;劳,讲解。以逸待劳可引申在课堂上大胆的放手,抛开长篇大论的讲解,以一两个主问题串联课堂,多让学生发言。对于小郑,我在我带他讲解题目训练一个月后,转换方式让他为我讲解试卷。每周我让他自己做练习,做完后自己校对分析,让后向我讲解。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他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了他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提问的意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方式下,我“偷懒”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更加提升了,这给我极大地启发。

  (汪岚)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