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王蕾寒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初中语文预习环节如何激励学生生成问题的研究

  王   蕾

  摘要: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师生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在我校自主学习课堂以学定教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学案中预习题承载了教师践行以学定教理念的大部分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利用预习环节激励学生生成高质量问题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预习题设计 文本细读 生成问题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校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理念也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奔着这个目的,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花的精力也是最多的。然而,语文教学的客观效果,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多数语文课堂依然是教师滔滔讲解,学生默默聆听。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精读分析,四主题思想,五写作特点……程式化的套路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很难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初步思考:要达到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突破口在于倡导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深入钻研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与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利用我校的课前自主学习学案,教会学生提问题,课堂上教师进而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在不断锻炼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同时,真正品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来,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怎样利用预习环节来持续地激励学生生成问题,我设想了三点:

  一、科学合理设计预习题,激励学生生成问题

  如何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是决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通过科学设计“课前自主学案”文本和优化“课前预习题”的结构和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教材的研读和问题的思考上,引导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思考思考再思考,从而实现课前的充分预习和深度学习,结合学习所得以及自身实践,我认为语文学科的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因为现在的书下注释内容不够完善,缺失有效信息:作者的文学成就、作品风格、代表作等等对解读文本有帮助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案上直接提供或者提出让学生自己积累的要求,例如《威尼斯商人》是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戏剧作品,关于戏剧的文体知识介绍提供给学生肯定是需要的,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主要依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这些文体知识是学生读懂戏剧的基础。

  (二)设计生字词训练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会读会写新课文的生字词是学习新课需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块理应预习阶段完成。在学案上出示本文重要的生字词来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也是必要的。教师在使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会让学生在完成教学案生字词的基础上,自己在文中再寻找自己未掌握的,并且积累到教学案上加以补充,并且连带注音抄写两遍加以巩固,一方面方便教师批阅,另一方面也可有针对性地达到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效果。

  (三)编制个性化思路题,形成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粗略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是学生预习要达到的更深层次的要求。这个题型可以编制得形式多样化一些,不要一味地概括,可以表格形式,可以填空,因文而异。像《月迹》这篇文章,就用表格的方式将文章的一条明线理清,涉及到的具体的阶段让学生配合书本上的提示,去搜寻相关语句,进行圈点勾画,补充完整,学生做的时候,这张表格可能有些难度,但是课上通过对第一阶段镜中看月的示例分析,以及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后,就会逐渐完善,既而大班交流时各小组就可以互相补充,这张表格的完善就是课文整体思路的整理过程,表格一出,明线暗线也就呼之欲出,文章展现孩子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童真童趣这样一个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威尼斯商人》的预习题可以让学生大胆设计人物关系图,理清故事情节;又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说明绘制出赵州桥和泸州桥的图样,形式多样的预习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还能持续激发学生对读文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四)固化有效质疑环节,辅助教师瞄准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己提问,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学情,更好地以学定教。每张学案上这一形式的固化,让学生形成提问质疑的好习惯,实践证明:部分优秀学生还是能提出比较有水平的问题,也可以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点新颖的思路,明确学情,以学定教。

  (五)细化预习要求,养成学生静心阅读、悉心钻研的习惯

  课前预习学案要帮助学生能养成静心阅读,专心观察,悉心钻研的学习习惯。细化预习课文要求,要求确保学生对文章的三读:一读,粗略浏览,完成标小节这样一项工作;二读,逐字逐句读,完成画出生字词并且注音、释义这样一项工作;三读,圈点勾画读,在文中至少找到三处,或文笔优美的,或富含哲理的,或地位比较重要的句子去分析并且做好旁批,这样三读之后再配合早读课上的朗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熟悉度肯定也足够,以便学生在课堂中依然生成有闪烁着智慧灵光的高质量问题。

  二、提供文本细读方法,提供学生生成问题范例

  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一共是两类:一类是教师编制的自主习题不会做,这就是被动生成的低层次的问题,还有一类是学生主动形成的与文本有关的高层次的问题,我们要追求的肯定就是后者,当然前者也是很好帮助我们确定备课过程中重难点是否准确的教学资源。至于要形成后者,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优质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苏州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建江老师曾经为全区作专题讲座,他提出“强化‘差别感受性’,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他强调要增强学生的感受性阅读能力,而这感受性阅读能力就是我们所需要培养的问题意识。钱老师说教师要铺设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可以通过巧设“比较点”,寻觅“疑问点”,讨论“分歧点”,挖掘“浅读处”,鉴别“误读处”,探究“空白处”等方式来达到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结合自身短暂几年的课堂实践,通俗地解读下钱老师所说的途径。

  (一)于矛盾处设问

  在课前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出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是很好的突破口。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不难发现,“‘沉淀’,说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记忆深处的,不是表面的。梦是美好的,充满了诗意的”。再如《孔乙已》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于不合常理之处设问

  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规,这些不合常理之处也就是细读的关键点。课前自主预习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点,并且与我们常用的语言习惯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答案就昭然若揭了,如莫怀戚的《散步》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按照常用语序,这句话应该这样表达:“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为什么要把主语放在后面,为什么重复赘余,强调两个“我的”,这里显得不合常理,学生一旦关注,用英语语法中的强调句作用就可以解释,这里的“我的”照应了前面的“我们”,作者故意这样写,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母亲和妻儿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有力表现了全文的主旨,所以还是不合常理更好。

  (三)于不符实际处设问

  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在教学案上提出疑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难道十二年不洗澡?此时,我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文本有一定的夸张和虚构成分,另外裹小脚的旧俗应该产生于明朝,而魏晋南北朝压根就还没形成这种陋习。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又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四)于重复累赘处设问

  在教授《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班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讲到这么多次要人物,尤其是仅仅一笔勾勒的铁匠华西特,这个人物出现的价值何在?”,针对这一质疑,我的课堂就选择从韩麦尔先生入手,韩麦尔先生评价:“这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那么这个不幸包含几方面呢?第一层,国土沦丧,第二层禁止使用法语,进行文化侵略,第三层像铁匠华西特这样的人物,遭到文化侵略而不自知,以看热闹的心态,跟小弗朗士开玩笑,这才是真正不幸的地方,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就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真正成功的小说不会写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们要学会从字缝里来读每一篇经典小说。

  (四)于文章留白处设问

  课前自主的预习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和文章留白处,《最后一课》的结尾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文章戛然而止,没有讲故事的结局,恰恰是这留白,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韩麦尔先生这动作包含了他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起到了此时无场胜有声的效果。而我们要学生关注这一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破折号,恰恰前文中也有不少破折号,可以一并分析,不光让学生消化了破折号的几种常见用法,还能很好地体会到韩麦尔先生不同时间段的情感波澜。学生文本细读已经到达不放过标点的地步。关注到这样的细节,何愁学生提不出这样高质量的问题。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通过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样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形成自己读文章的心得技巧,通过范例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增强他们抓住文本关键点的能力,经过时间的磨合,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文体掌握阅读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持续激励表扬提问行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提问也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的提问要求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它、认可它、发展它。教师还要采取一些外部激励竞争措施来保证它的持续进行,如:每月评选优秀预习提问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多人小组的作用,设立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中的质疑部分能否被表扬,能否被老师讲解到作为一项产生良性竞争的学习任务完成,这样就很好地持续性地激励了学生的提问兴趣和提问能力。

  总之,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高质量的合作探究、自我展示活动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而课前自主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预习过程中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学生沉入词语,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中焕发生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朝德.浅谈初中语文预习[J].科教文汇,2008(8)

  [3]黄青山.奏响初中语文预习“六步曲”[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8)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