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读书笔记
挖掘身边的素材
但凡碰到写作文,学生最头疼的无非两个:字数与素材。字数或许挤挤牙膏还能凑满,但是没有可写的素材却是一筹莫展的事情,最后写出那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作文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们常教导说素材就在身边,可学生仍是一头雾水——你说在身边,究竟在身边哪里呢?王栋生说:在教室,在宿舍,在校园一角,甚至在食堂。比如食堂,无非就是排队、打饭、吃饭、倒饭这点事,前前后后不过十来分钟,有什么可写?王栋生说:可写的有很多,比如每个人的吃相,千姿百态。
这学期我上了几次作文课,内容就一个——食堂轶事,专门挖掘关于食堂的写作素材。通过举例,学生对食堂不长但是很粗的队伍有了真切的体验,对小伙伴各种魔性的吃相畅所欲言,写下来的文字也很有真实感,没有谁还在意字数的多少。所谓的素材在身边,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学生身处其中较难发现,但经过老师的具体举例与形象描述,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经历,自然就有东西可写。当然,前提是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的人。
敢想才能写
现在的作文课,普遍都是三部曲的节奏——一是老师讲解作文题,二是学生按题写作文,三是全班交流改作文。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却常常被忽略,王栋生说:学生要敢想敢说,才能写出作文、写好作文。
对于作文题,老师可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毕竟写作阅历要比学生丰厚,但是学生却可能一筹莫展,无话可说。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说不出,老师即使写作水平再高,也无法替代学生的思考。王栋生说:我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和学生分析交流作文题,谈谈审题,谈谈素材,谈谈写法,课后再让学生动笔。通过深入的交流,学生的思维局限才能被打破,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写,哪些东西曾被自己忽略,哪些东西自己从未想到。学生的脑洞被打开,就能甩开那些被老师嗤之以鼻的“大路货”,写出一些独到而新奇的内容。可是,老师你舍得花一节课的时间只说不写来上作文课吗?
你要会出作文题
作文的题目哪里来?很多老师可能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作文题无非三大来源——教材教辅规定的,中高考试卷上的,即兴发挥想的。这些作文题究竟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进度,是否适应本班的写作学情,是否真有写作的价值,我们可能都很少去思考,所以学生写出那些鸡肋文也是情理之中。
作文题要出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否则每年的中高考作文就不会那么引人关注了。既要能让大多数学生有话说,又要鉴别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要原创不能被押题,语文老师就必须要对作文题有自己的思考。王栋生说:作文题可以来自学生们喜爱的话题,也可以对老旧作文题进行改动。学生喜爱的话题,自然能够写出来;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老师借助自己的智慧,挖掘背后可以写作的素材。比如一个材料作文,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要有高远的追求,但在问题指向上做了改动后,务实踏实就成了作文立意,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打破,写作视野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出好作文题,不仅检验着老师对写作的认识,也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态度。
作文在于启发
每次上完作文指导课,总会发现自己指导了很多,但是学生写作文还是那样,总是写一些地摊货的素材,很少有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很多学生审题之后写的文章,格局太小,写的太浅。
之前在看王栋生的作文教学笔记时,很多篇都提到要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格局,让他们能有所想有所思,于是我尝试对作文《角落》进行思考。角落是什么?浅层是指被人所忽视的地方,深层则是被人忽视的美好,既可以指事物的角落如教室、校园,也可以是心灵的角落。当启发学生思考到深层时,有些学生突然想到了一些自己未曾想到的素材,顿有所悟。比如一些学生写的是角落的小草,突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呼吁我们学习。但若就写这些,这篇文章势必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准。那么小草的美好究竟在哪里呢?我写了一个词:草根阶级。很多学生豁然开朗,知道了可以从角落里的草写到一类人,这类人身上就有草的精神,于是文章的立意和深度就有了。由物及人是文章常见的类型,之前学生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阅读理解的解题上,现在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而且也提高了自己作文的质量。
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关键是要“打开”他们的脑袋,睁眼看世界,这比传授写作技巧更实在、更有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