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清澄的美景 灵动摇曳的课堂
——《记承天诗夜游》的听课札记
岳亚军
有幸聆听了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十位老师《记承天诗夜游》一文的同题教学,这精彩纷呈的10节课,既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有比较教学中的语言建构实践,也有阅读鉴赏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彰显了学校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中,持续推进课堂转型带来的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拼搏课堂。拼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特级教师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更不是美丽的传说。她采用的方法是: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之后作修正性备课)。这样的备课,包涵了老师文本解读的穿透力,教学目标的定位力,学习情境的设计力,重点难点的化解力,学生持续学习的促进力等。备课有底气,上课才能大气,学生才能学得有灵气。我们实验中学每年举行赛课活动,这是实实在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作为实验中学老师应该是幸福的。
《记承天诗夜游》是一篇老课文,教学的参考资料也比较多,老师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仅供参考。
一、文言文教学,需要老师的古汉语功力
《记承天寺夜游》有“夜,解衣欲睡,”和“怀民亦未寝,”句,“睡”与“寝”有何区别?
从“六书”角度看,“睡”,会意兼形声,眼睑下垂也。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闭上眼睛就是睡。《左传》有“读书欲睡”之语,《说文》释作“坐寐”。这说明“睡”在上古时代意义很窄。虽然在现代汉语里,“睡”的词义已大大扩大,但仍保留着这种用法:工作累了,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小睡片刻”;老师讲课不生动,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
“寝”字比较复杂,《说文》只收了它的异体字,认为它是个形声字。但我以为它也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寝”的繁体是“寢”,上面的宝盖头表示房子。房子下面,左边是一张床,为便于书写,这张床竖了起来;右边有一个人,这人的头发还有点长(读作“侵”)。简言之,“寝”,就是躺在床上睡觉。《论语》里有段记载很有意思:“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按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学习累了,午饭后趴在桌上打个瞌睡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问题是孔老夫子一再教导弟子们要珍惜时间,要懂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道理,而宰予这个家伙,居然大白天躺到床上一本正经地呼呼大“寝”,也就难怪老先生要大动肝火了。
汉语里,“睡”的同义词还有很多,如“卧”“眠”“寐”等,查阅一般的中型工具书,解释都是“睡”。因为在以双音节为主的现代汉语里,要描绘各种睡姿睡态,实在是很简单的事儿,不行的话还可以组织短语来表达。但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而要用单音节词来表达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其解决途径是个有趣的二元悖反:一方面是大量的“兼职”,这就是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为什么那样普遍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增加词汇量,使每个词只明确表达一个意思,如“骊”是纯黑色的马,“騧”[guā]是黑嘴的黄马,黑中带白的马叫“骃”,青黑色的马叫“骐”等。
那么,怎么来辨析“睡”“寝”的其他几个同义词“卧”“眠”“寐”呢?方法有二:一是运用文字学知识分析;二是根据习惯用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
“卧”,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斜着的眼睛,右边一个人;因此,“卧”有斜躺着睡之意。佛教里有许多卧佛,全是斜睡的姿态,没一个仰睡的。如果非要用“卧”来描写其他睡态,那必须加一个修饰语,如“仰卧”“俯卧”等。
“眠”,形声字。根据“今夜无眠”“彻夜难眠”这些常见短语的上下文推断,“眠”应该有“熟睡”之意。《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yīn](垫子)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生动地描写了史湘云喝醉了的“眠”态,“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杜甫《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太白酩酊大醉,在酒店呼呼大睡。皇帝的使者来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叫醒,还睡眼惺忪地说着酒话。
“寐”,根据字形分析,义同“寝”,都有躺在床上睡之意,区别恐怕就在是否睡着。“夜不能寐”能不能说成“夜不能寝”?不能。因为前者意为“睡不着觉”,写成后者就难免不会引起“没地方睡”的误解。毛泽东《七律 送瘟神二首》前有个小序,“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老人家因为听到消灭了危害一方的血吸虫,激动得一夜没睡着。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披沙拣金的慧眼,一份机巧百变的灵性,一个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方为人师。
我一直主张,文言字词教学,一定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随文而教,随机而引。尽管张梅娟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但我们还是有改进的地方。
例如王蕾老师:欣然起行,相与步与中庭
行:在古代是走路。
举例:1.缘溪行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缀行甚远
再如张莉老师:学生问“庭下如积水空明”句中“庭下”的“下”是什么意思?
联想:“中庭”怎么理解?屠乃奔倚其下,下视其辙乱
坐潭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二、文学鉴赏,需要提升教师的鉴赏力
一起欣赏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的感情与物的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专家的鉴赏: 隐者代表着另一个世界,它对俗世的来访者是关闭着的。你可以想像它的美妙,你也可以在这世界的边缘探询它的消息,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于仰慕的遥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但只要你的心还留在俗世,就不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去,分享隐者独得的生命。
朱熹:“读书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
它清楚地说明了读诗与懂得诗词写法的关系。诗词写法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成像之法。试以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为例。
技法一: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和一条线,构成了一个面。这就是诗歌刨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技法二:“鸣”是听觉的声,“黄”“翠”“白”“青”是视觉的色。有声有色结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这就是“声色经营法”。
技法三:前两句是动,后两句是静,一动一静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这就是“动静经营法”。
技法四:“千秋”喻时间之长,“万里”喻地域之广。写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这就是“时空经营法”。
技法五:近在眼前低处的黄鹂,飞向远方高处的白鹭,构成了开阔的境界。这就是“远近高低经营法”。
技法不仅这五种,也有不同技法的多种组合。例如白居易的《池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本诗借物抒怀,以池鹤自喻,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比经营法”。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中的“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群山高原”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虚写,虚实结合构成了北国大雪之后的壮丽美景。这就是“虚实经营法”。而这首词的整个上阕,综合了空间、动静、色彩和虚实四种成像技法,特别的壮阔绚丽。懂得这些技法,对于把握诗词内容,提高鉴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承天诗夜游》只有短短的84字,其最大的赏析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特定的背景。
第二, 特定的地点
第三, 特殊的意象构成的特别的意境
第四, “念——行——念”的思路
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的,意思是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作者笔下的外物如果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审美理性和生活的态度,其创造的境界称之为有我之境;如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内心澄明,静观万象,让万物充盈自己而自己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了。
三、学习情境的创设力
例如在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她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她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行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竟变成活画了,能这样的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与文本相连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事业,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2018年12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