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课例分析
同课异构所带来的绝不是分出高低优劣,而是能否拿着放大镜发现他人比自己的课堂更卓越的地方,拿着显微镜发现自己课堂比他人薄弱的地方,由此来做到取长补短。以下就由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上课前的准备和思考:由于本次竞赛的时间较长,幸运在四个环节是同一篇课文,所以自始至终都是钻研同一篇课文,这有利于我集中火力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度钻研。在确定了中国石拱桥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说明文后,我立即查阅《课程标准》与《中考说明》,权威对说明文阅读提出的明确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我查看了《中国石拱桥》所在单元的单元卷首语,本单元是人文主题是了解我国人民在建筑园林绘画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非凡智慧和创造力;而语文知识上的要求则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准确严谨,因此我确定《中国石拱桥》为范本主要学习科学准确的说明语言一定是其中的教学目标之一。
然后就开始研读文本,思考文本有没有个性化的特点。通读文章多遍之后,发现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举例典型,条理清晰,恰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理清文章顺序的关键所在。加之本文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由此将之也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此外在作者举例典型且全面的科学方法可以在教授时顺带说明,做到一举两得之效果。
再次研读,则是读了许多名家上课的课堂实录,和相关说明文的各种上课方法,发现这篇文章名家定性为科普小品,是茅以升为了科普桥梁知识所写,因此在写作时采用了说明与议论描写共进的写法。于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成为了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确定三大目标后,为了使得目标更加雅气,于是把它叙述为:1、学习《中国石拱桥》布局有层次。2、学习《中国石拱桥》写法有特色。 3、学习《中国石拱桥》语言有韵味。
开始了课堂环节的设计。其中布局有层次这一环节,采用两个问题串加一个表格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为什么主要只选了赵州桥和卢沟桥?通过表格,学生顺利明白了文章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也明白了说明文要举例典型和举例全面。
写法有特色方面,我采用比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比阅读《中国桥梁史资料》《夜宿卢沟观晓月》,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了解了一文纯说明,一文纯描写,而《中国石拱桥》则居于二者之间,让读者更容易读懂读通。
到语言有韵味环节,如果只说其语言准确性,显得单调乏味,我同时意识到语言还生动简明,让人产生画面感,于是给出了四个赏析的角度,即有准确严谨的表现、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并给出一个示例,让学生有抓手,有方向。
最后当堂检测环节,立即想到就是要检测三大学习目标的达成读,于是写出以“湖塘实验中学教学楼”为题进行200字以上说明文创作。1.举例子说明方法 2.说明与描写相结合3.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上课结束后的成功与成果:1.对自己磨课和思考的过程较为满意。拿到文本以后更多的是思考,阅读,查阅各类资料。大约至少看了4本名家实录的书,7本语文相关杂志,以及各类网络资料PPT等,至少阅读20000字以上。上课之前又试上了一遍,对待竞赛的态度较好。
2.上课基本能够按照环节和流程正常开展,学生的表现因为有过试上,所以基本能够有所把控。对学生的点评能够切中要点,朝向制定方向引导。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1.内容太多,明显有赶的迹象。贪多嚼不烂,教学内容太多,致使学生还未弄透前一项内容,就已经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初设计就知道内容太多,但是舍不得自己的付出和设计凭白就删掉,非要展示出来,反而得不偿失。
2.对文本本身的个性把握地不多,这样的上课设计,似乎是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是可以这样上的,丧失了《中国石拱桥》本身的个性。
3.为形式而丧失内容的文本研读。为了追求形式美,所有的ppt 展现时显示出了对称美,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但是文本本身的研读深度却很一般,经过和其他老师比较之后,显得相形见绌。
4.课堂形式单一,无外乎就是默读,圈画,小组合作,其实还可以有多重种方法,让学生更有情境感。
四、改进的策略与措施: 1.课到上时觉书少,平时不注重名家读书,到上课采取集中阅读,想在短时间吃成个大胖子显然是不行的。每次上完公开课都有要多读书的想法,无奈却总不能坚持。想到自己应该给自己定一个读书计划。打卡坚持,方能真正有所提高。
2.文本研读要有自己的研读和思考,而不能完全被他人(名家)带着走,一来上不到那个水平,二来丧失了自我个性。
3.多注重文本本身的个性的探究,而不是套用其他经典上法,张冠李戴,终归不够恰切,形式再新,不如内容精当。
一节课无非是个案例,不过仅仅45分钟,却指引我们思考更多类似课例,引导我们多进行阅读,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它所带来的启示性是无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