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富贵,无相忘”勘误
当陈涉年轻时,一次在田埂上休息时,他对同伴们说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语文教参上翻译成“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仔细揣摩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1、哪一天我陈涉发达了,一定不会忘记兄弟你们的;2、你们中有人以后发迹了,千万不要忘了小弟陈涉啊。究竟是哪种理解更符合当时陈涉的心理呢?教参没有给出回答,但答案应该是第一种。
我们不妨看到下文。陈涉的兄弟听了他的话,都嘲笑他,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意思就是“你一个给人打工的,怎么可能会发财呢?”尤其注意这句话的主语是“若”,即陈涉,依据汉语语法承前省的规则,我们就可以知道前面一句(苟富贵,无相忘)的主语也是陈涉,而不是其他人,否则这句话就应该是“吾为佣耕,何富贵也?”
其实还有三点理由作为依据。1、陈涉年轻时说他富贵了不会忘记同伴们,但事实是,等到陈涉为王之后,那些伙伴都来投靠他时,他却翻脸不认人,违背自己的诺言杀了那些人,以致后来没有人愿意投奔陈涉。这种前后的反差很符合出身农民阶级天然拥有小农思想的陈涉,最后起义的失败也是意料之中。2、文中提到陈涉“怅恨久之”,他在思考如何改变被压迫的现状,并为现实难以改变而失望叹息。相比陈涉的同伴,最后有机会能够富贵的只可能是陈涉。因为其他人目光短浅,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压迫被剥削,即使心有不甘也只是空有怨恨,在嘴上发发牢骚而已。而唯有陈涉一人愿意冒险去改变现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奠定了他以后发动起义的思想基础。3、“无相忘”中有个关键字“相”,它的意思不是“互相”而是“动作偏指一方”,通俗点说就是“对方”。比如柳宗元《黔之驴》中“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一句,老虎小心谨慎地试探驴的底细,不知道驴的本领是什么。倘若翻译成老虎和驴互相不了解,不仅很唐突,不合逻辑,也因为句子突然出现两个主语而破坏了语法结构。同理,《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就要翻译成“家人纷纷赞同愚公的想法”,而不是“家人和愚公相互赞同”;《陈太丘与友期》中“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理解成“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不可能是“陈太丘与友人相互丢下对方先行离开”;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因为惧怕屠户手中的刀不敢上前但又想威吓屠户,只能恶狠狠地瞪视着屠户,而不是相互对视。
所以回到开头那句话,“无相忘”就要翻译成“(我)不会忘记你们”,突出陈涉年轻时能够有福同享的大胸怀,而不是教参生硬的解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