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王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既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们刚刚学完《岳阳楼记》,而这篇同样属于豪放派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紧跟《岳阳楼记》的脚步对比阅读最合适不过了。同样是依附于一个有名的建筑物,同样是面对被降职远调的不幸遭遇,同样是豁达乐观的男人做派,同样有叙事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寄托在篇幅截然不同的两篇文章背后各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要让学生学会斟字酌句体味文字背后的多重情感,进而领悟到面对人生遭际应该采用何种态度面对这样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文中写景优美的语句,掌握写景的方法。

  3.对比品读,感悟“闲人”背后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文中写景优美的语句,掌握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品读,感悟“闲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出示一幅“月夜图”,伴随《明月几时有》音乐,然后从古诗文写月的名句和它们反映的思想感情引入。

  【设计意图】:这样做让学生从视觉上达到愉情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其次,从“有关描写月的名句”引入,可以增加语文知识量的积累。为引入本课的学习垫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

  【此环节用时2分钟】

  二、自我展示,通晓文意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  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本文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稚记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户、盖、步以及为乐、闲人、庭下的提示及时。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从表达方式来给文章分层并且拟好小标题。

  第一层叙事——寻友夜游。第二层写景——庭中月色。第三层转入议论——月下抒情。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样安排有助于培养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文言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本文的字词理解并不困难,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必要环节,也为后面品读文章做铺垫,关于文言文重点实虚词,我特别关注前后文知识的衔接迁移,还有特殊句式的归纳,这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的有效办法。

  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给文章分好层,并且拟好小标题,为后文品读文章做铺垫。

  【此环节用时8分钟】

  三、对比品读,闲人心境

  (一)品读闲中有乐的叙事

  原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改句:月色照户,欣然起步。念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见张怀民。怀民   未寝,相与行于中庭。

  文章第一小节原句与改句的区别,请大家一起来探究为何不能这样改?

  ①月色“入”户不能改为月色“照”户

  明确: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对这个被贬谪的老友的体贴,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不能删,“寻”也不能改为“见”。

  明确:“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字下得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寻张怀民”的“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的迫切感,这就熨帖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 “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不能删。

  明确:“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

  ④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不能交换。

  明确: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心态不同,步速也不同。

  (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对比品味,先自主学习,在大班交流,最后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设计意图】就在这不经意的虚词,动词之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这个闲人有知己的快乐与欣然,也交代了事情的起承转合与文情的跌宕起伏。围绕“品读”,围绕语文学科特点,抓住文本语言(即语文味儿)来进行设计,有了对比品读的抓手之后,就显得比较能理解了。但难度不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大班展示的形式来突破难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形成一个锁链式结构,过程应该会流畅自然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二)品读闲中有喜的写景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庭下(月色)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⑤“盖”不能改成“是”

  明确:“盖”字更能真实地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也没意识到那是竹柏影,“盖”更能体现作者“沉醉”和“发现”的起伏惊喜。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学生对比品读,先自主学习,在大班交流,尝试增加语气词,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写景部分,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总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设计意图】先从写景的角度对这个庭下月色图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写景的独到手法,完成教学目标二。其次通过对比品读到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在写景句中感受到的惊喜。用增添语气词的形式表明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盖”字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语气词。

  【此环节用时7分钟】

  (三)品读闲中有傲也有悲的抒情议论

  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改句:处处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不能改成处处有月,处处有竹柏。

  明确:原本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坚守“闲人”底线的自傲,对那些汲汲于名利,只顾奔走钻营之人的鄙弃,改成肯定句,气势减弱不少。

  ⑦句号不能改成叹号。

  明确:改成叹号,原句只有自傲与对世人的鄙弃,而文章原意是除了自傲也有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多多少少还是流露出了一丝惆怅和自嘲,当然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自读品味,大班交流,关注句式与标点问题,最后朗读出有傲也有悲的情绪)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同时也要培养探究性阅读,初三学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阅读能力,相对简短的酷文就一定要学会斟酌字句,哪怕是一个标点,其中深含的韵味也要能解读出来。至此完成教学目标三。

  【拓展】:此文中苏轼的心境与范仲淹的“古仁人之心”似乎更真实更有人情味。当然苏轼也是旷达派的代表,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此环节用时8分钟】

  四、当堂检测,美点追踪

  通读全文,美点追踪,你觉得本文美在哪一点?写一篇150字的鉴赏小文。学生肯定会从各方面鉴赏:

  ① 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②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③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④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美在情感的波澜。

  ⑤美在“闲人”的意味。

  【设计意图】既可以作为课堂总结,也可以起到当堂检测的效果,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五、推荐阅读,知人论世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东坡志林》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