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三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诵读文本之韵味。二、理清文章之脉络。三、品读作者之快乐。四、探寻闲人之魅力。而如此设计的理由为: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3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这份教学设计作了总结,在反思中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体现如下:
1、强化朗读,以读为线,逐步深入文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最缺乏的,也是极待解决的。为了让学生走进苏轼,我从文章的导入开始,就让学生开始朗读我引入的助读资料,内容包括苏轼的基本情况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课文的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势。接下来我分别以诵读、译读、赏读、探读和背读为主脉络,让学生逐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在开始的诵读阶段,我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这一浅层要求,然后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情调。过程中我贯穿以方法的指导及教师泛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得到落实(进步)。文章短小,学生也愿意多遍以不同方式的形式朗读,通过译、赏、探中间过程的环节,在背读环节,学生就能进入情境,读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领悟他的内心世界。
也许在授课过程中内容过多,我给予学生活动和酝酿的时间过少,使我朗读的目的过于理想化,朗读的效果似乎为充分体现出来。解决的方法可能还是得简化教学线条,还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诵读的第二个要求可以放在译读之后效果会更好些。
2、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问题要求凸显。由于这篇文章短小,相对来说,我自认为比较好驾驭些。,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章。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进入每个环节(诵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的时候,我都用多媒体以一个主要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不断深入。
缺少过渡性的话语,课堂衔接不够自然一直是我教学的弱点。但在备这节课时,我注意到了该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预设。“凡事预则立”,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果真起到了增强课堂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赏读与探读环节的连接中,我适时地提出“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很自然地,学生快速地找多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达到了内容转移的目的。
3、文本挖掘较深,实现短文长教。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因此教学短文,就需要用“长”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品味“长”的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此,我在备课环节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了解苏轼,去选择、组织材料助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以不同时期的诗词的形式串联起来,了解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以课文里的“闲”字作为立足点认识它背后微妙的复杂心情,一方面借旁征博引的材料,对所要训练的重点凿深挖透。在教学中,我运用“补充式”和“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上了一节充实的课。
看来,简化教学线条,突出教学重心,充分关注学生,还是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
“教然后知不足”。上完了这节课,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收获了更多的经验与教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教学两年多了,虽初出茅庐,但我在努力遣去年轻教师的那份浮躁之心与急于求成之心。《记承天寺夜游》的这次授课,让我学会应先潜心研读课文再去教学,这样上起课来才会游刃有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