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杨蕾《记承天寺夜游》教材解读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文磊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古诗文诵读与鉴赏中考必备61篇中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学习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所以才有了中考必备61篇这本书。所以对于本文除了必要的熟读成诵之外,还需要引领学生鉴赏其遣词造句。

  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形成知识迁移,把本文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今后其他文言文的阅读中。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苏轼的这类抒情小品,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写来朴素自然,情理交融,全文行云流水,对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苏轼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静,心中月光却藏着波澜。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月光洒落,如庭院积水,水草交错,原是竹柏倒影。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引领学生领略作者精彩的描写,走进作者被贬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学生或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对于苏轼复杂情感的把握缺少必要的抓手,老师还是应当指引学生关注文本,看似平淡无奇的84字,却颇值得玩味。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更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设置让学生在文章中添加感叹词的做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细腻的体会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梁衡先生曾深情赞美过本文,“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堪称是精品。”文章要精,也容易,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就是了。难的是行云流水,精巧又不露斧凿痕迹,本文是苏轼随手之作,正因为如此,才展现其自然之美,更足见功力之深。所以字词的赏析也可以作为本文的重点。可以将本文与其他文章比较阅读,丰富课堂的容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