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时间飞逝,在繁忙和有序中一年多的时光悄然而过,自加入“常州市乡村初中数学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以来,总结点滴,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培育站领衔人张伟俊校长及伙伴们好学上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岗位迈着坚实的步伐。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多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个人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工作室还邀请了原武进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徐惠仁老师就以《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开展讲座。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四个层面展开,特别强调了研究主题要体现科学性、实践性、可行性;研究内容要围绕含义与特点、原因与意义、策略与方法;内容表达要做到用词精准、话语精炼、文笔流畅。徐老师强调写文章是一个学习研究、创意创作的过程。要观察思考、要学习研究、要构思布局、要创意创新、要精选材料、要反复推敲。一线教师应多写真实之文、研究之文;少做应景之作,应付之作。徐老师还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从课题选择、课题设计方向展开,生动举例、深入浅出,用质朴的语言详实细致地展现了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和必备素养。
本人也经常参加校内外教研培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升教学研究素养。有两篇文章发表于期刊上。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一年多来,有幸多次聆听工作室老师的课以及多位名师大家的课。如工作室领衔人张伟俊校长展示的单元起始课《走进图形世界》,启发性的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并生成学习智慧,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几何的乐趣。在张校长的课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觉思考数学问题、积极表达观点见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环节都体现着让学生既懂、又会、也能。;薛丽萍老师展示的单元起始课《代数式》,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从整体上感知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有了整体认识和心理铺垫,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王丽琴老师带来的《分式的旅程》与杨烨老师的《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教学设计都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入口、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手段,充分体现了单元起始课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两节精彩的章节起始课的样板课。当然还有许多工作室伙伴们开设的优秀的研究课,示范课。
这些课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老师们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操作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经历者,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从这些课例,以及工作室的主题研讨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并不断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三、不断反思、努力前行
在培育站领衔人张伟俊校长的带领下,大家都能够沉下心来一起做研究,研究理论,研究教学,研究课改,研究评价,研究写作等等。大家在一个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超越。本人在此期间职称获得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虽然有很多收获,但一年多来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如自己还是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反思,我发现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是我下阶段的目标,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善、更优秀,从而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