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萍: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每一位教师都在探寻教育的真谛,寻求最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道。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培育站的一员,阅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犹如在迷雾中寻得了一盏明灯,为我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怀特海强调教育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而兴趣无疑是自我发展的源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觉得数学枯燥乏味,满是抽象的符号和复杂的公式。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兴趣的激发。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先讲述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从地砖的图案中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故事。以这样有趣的数学史话引入,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尝试计算它们的平方关系,引导学生亲身去探索勾股定理。这种从有趣故事到自主探究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乐趣与惊喜的。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后,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而兴趣正是激活智慧的钥匙。

二、避免惰性知识,注重知识的应用

怀特海批判了“惰性知识”,即那些仅仅被学生记住,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考试中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题,但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时,却不知所措。以“函数”这一知识点为例,函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水电费的计费、出租车费用的计算等。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于函数概念的讲解和函数题目的演练,学生虽然能熟练地绘制函数图像、求解函数解析式,但却不明白函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比如,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的用电量与电费之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并预测不同用电量下的电费。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更能学会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不再是惰性的,而是充满活力与实用性。

三、把握教育节奏,因材施教

怀特海提出教育具有节奏性,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与之相适应。

在初一阶段,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在教授有理数、整式等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温度计来讲解有理数的正负,用摆放积木来理解整式的加减运算。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到了初二、初三阶段,我们可以逐渐增加抽象思维的训练。在讲解几何证明、函数综合题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如数学建模活动等,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整合数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怀特海认为知识之间应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数学涵盖了代数、几何、统计等多个领域,这些知识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贯通。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就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通过这种方式,将代数中的函数与方程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明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通之处,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如,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知识进行串联。以三角形的性质为基础,推导出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再通过圆内接四边形等内容,将几何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为初中数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避免惰性知识的产生,把握教育节奏,注重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实现自我发展,拥有活跃的智慧,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践行这些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