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因人因事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最近又阅读了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灵魂再次受到震撼。深深浅浅中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尤其在书中提出的“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我感受颇深。
一、认知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哪里会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需要我们因人因事。不尊重差异:就会使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不尊重差异: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不尊重差异: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不尊重差异: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不尊重差异: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郑也夫说过,“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二、了解差异。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长期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打压、漠视,此时,若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辅导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1、学生有认识上的差异。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学生由于自身智力基础不同,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不同等等因素,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便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就要承认这个差异,区别对待这种差异,恰当处理这个差异。
2、学生有情感上的差异。小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景性与可变性,容易受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景所影响,可控性较差,所以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中,学生情感上的差异非常大。教学中,对一些消极的情感不能使用批评的语言去扼制,而应以商量的口吻,温和的眼神,激励并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3、学生有思维上的差异。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为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因此,当他们遇到某一个问题时,就会表达出不同的见解。鉴于此,教学时,对于学生的理解,我们就要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评价。
4、学生有行为上的差异。就是因为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思维不同,认识也不同,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利用差异。
三、差异教学。课堂教学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灵活多样。若是每次对每位学生都用同一种上课方法或教育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免疫力”,失掉学习的兴趣,若想使学生不断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就需要尊重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1、在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差异,要做到教师目中有人。比如:教学目标应具有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且无论对于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应具有可选择性,适合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等。可是,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弹性”很小,教学过程、方法和组织形式又受制于班级规模。(大规模的大班级授课者条件下,除了讲授,我觉得会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放到合作学习上)。
2、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尊重学生差异。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独立学习、同伴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对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堂“教”重于“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并且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选择这类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浅显的意思。再如对于一些性格较活泼的孩子,课堂可以采用学生讲课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如对某个教学情景不是太熟悉,又没有身临其境观察的机会,直接进行空间想象较难。课中老师可利用AR技术等直观教学,将自己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模拟整个拍摄过程,随之得出随着拍摄者前进而逐一拍摄的照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以达到了好的效果。
3、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四、差异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探索差异化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激励、动态、展示、过程评价,努力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过程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差异化(个性化)评价,可从下面四个方面努力:
1、定制差异评价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个性化选择评价方式和内容。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如作品展示、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以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2、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个人成长。
3、差异化指导和支持: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面谈、个案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其克服学习障碍和提高学习效果。
4、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及时调整和改进评价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和需求。评价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
差异化评价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个性化与差异评价,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评价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经典之一,它是从教育实践中来,也应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我们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实践它,教育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