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兰: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农村初中关注生命教育渗透

  吴秀兰

   “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

   “见树不见林”,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怀特海老师提到了这段话,下面分两个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首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慢的艺术,更是一种运用精雕细刻、行中有为、潜移静化的慢工活。李希贵校长曾指出:切不可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要耐心。所以我们要明白教育是服务人的一生的,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

    其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书中怀特海老师所说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它们合为一体”,为主讲述了孩子学习课程之间的融合问题,他认为应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及不中产生的系列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融会贯通,就能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选拔性考试中有更大的优势,重视以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的知识灌输,缺少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素养。人们往往将生命教育的使命赋予语文、历史等人文类学科,而数理化等学科因其学科知识所具有的特征(抽象性、逻辑性等),则一向被视为缺失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的“荒漠”。实际上,学科知识的特征或呈现方式并不是决定该学科是否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唯一指标,只要教师深入探究并挖掘教材内容,植根于教材,把握学科特点,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将生命教育交融于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之中,以生命意识的教育丰富学科教学的内涵,使其与学科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坂中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生情况复杂,外地学生、留守儿童、离异和重组家庭的孩子较多,生理、心理状况有其特殊性。应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思考生命,追寻生命价值的部分,并在课堂内容中合理体现。

因此,教师应深入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梳理教材中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内容,有所取舍,对症下药。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应植根于教材,把握学科特点,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将生命教育交融于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之中,以生命意识的教育丰富学科教学的内涵,使其与学科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课程具有生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