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梅: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积跬步以至千里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包洪梅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回首过去一学期,在教育的征程上稳步前行,于专业成长与教育管理领域皆有所收获。这一学期,在张伟俊校长的引领下,与众多优秀的教育同仁交流协作,在每一次思维碰撞中都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让我在教育之路上更加坚定且自信地前行,以下是我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与回顾。

一、专业深耕,成果初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开设了一节公开课。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到教学设计的反复雕琢,再到课堂上的精彩演绎,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对教学艺术的执着追求。这节公开课不仅是我教学理念的直观展现,更是与同行交流互鉴的优质平台,学生的热情回应和教师们的认可好评,进一步坚定了我在教学创新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决心。

同时,我有幸参与了两次讲座分享,将自己在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在筹备讲座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多年来积累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与方法策略,这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素养,更让我明晰了教育实践的方向与价值所在。

此外,撰写的两篇论文分别在班主任年会和数学年会中荣获常州市等奖。一篇聚焦于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实践,另一篇深入探究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育方法,它们是我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度反思与系统总结的结晶。从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到观点提炼、论文撰写,每一步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而获奖的荣誉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持续深耕,以更多的理论成果反哺教学实践。

二、管理进阶,担当新责

承蒙学校领导与同事们的信任,我在这一学期成功晋升为副校长,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崭新篇章。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就职以来,我积极投身于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观摩、校园文化节、志愿服务活动等,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我见证了学生们在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进步,也更加笃定了做好德育工作的信念。

尽管行政事务繁忙,我始终坚守班主任岗位。因为我深知,班主任是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引路人,只有扎根班级一线,才能真正洞察学生的需求与困惑,进而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最真实、最具针对性的决策依据。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秉持关爱、尊重、引导的原则,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动态,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们在温馨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三、学思并进,素养提升

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这一学期,我认真研读了两本专业书籍,一本是数学教育前沿理论著作,另一本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书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拓宽了教育视野,汲取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活动,包括市级校长培训、德育骨干培训以及江苏省义务教育领军教师培训等。这些培训汇聚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杰出同行,他们的精彩讲座和经验分享让我如获至宝。在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方法,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互动,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也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

在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室的这一年,更是让我收获满满。在张伟俊校长的带领下,我与小伙伴们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次思维的碰撞都能产生绚丽的火花,我们共同探讨乡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心得,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这里,我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智慧,拓宽了自己的教育思路,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激发了我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的热情。

四、初心如磐,未来可期

回顾这一学期,是成长与收获的一学期,也是感恩与奋进的一学期。在专业发展、教育管理和自我提升等方面,我都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然而,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上有待进一步探索,教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在平衡行政事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上还需不断优化等。

展望未来,我将矢志不渝地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专业教学上,持续追求卓越,探索更加高效、有趣、富有深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德育管理方面,勇于开拓创新,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品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筑牢坚实根基;在自我提升上,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领导力水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秉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就一定能够在教育这片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向着教育的光明未来大步迈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