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梅:让孩子在自由和完整中绽放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让孩子在自由和完整中绽放——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包洪梅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教数年,这个问题几乎很少进入我的脑海中。当我捧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时,开始深深思索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教学生,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做教好每一个孩子?我们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书中的许多观点使我为之震惊,也迫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做法是否恰当。

一、教育的本真——让学生成为自己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他认为:学生是有意识的人,他们有个性的自我。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成长和绽放,而我们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开始了漫漫应试教育的道路。课堂中,我们是知识传播的权威者,学生在课堂上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唯唯诺诺。不愿去主动探索,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把自己这个空水杯倒满。前行之路节奏很快,也从未得知这一倒水式的教育会磨平学生的棱角,使得学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光彩。教育的路上,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归初心,帮助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上的特别的存在。

书中还这样谈到,“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花朵,更应该是山间的野花,教育本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长过程,我们老师给学生播撒合适的“养分”,让他们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随性成长。每个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顺应他们天性发展的外在条件,根据孩子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他们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发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教育也就回归到自由生长这一本原上,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自己。

二、教育的起点一-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判断一位老师成功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而是这位老师能否让一个孩子爱上学习,激发他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和内驱力。同时,不断用成绩来衡量学生。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以点亮学生的内心,成就学生的成长为本。怀特海曾在《教育的节奏》中这样提到,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能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更来不得半点心急和焦躁,这个特别需要我们的教育良知和本分。在教育的路上,不允许有半点弄虚作假,这正如书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那盏灯,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更要点燃学生心底的那团火,学会因材施教,适时施教,顺应学生的发展节奏和自身的特点,定能激发他们对求知的渴望,最终成为一名专才。

我们每个个体来源于生活,教育也是一样,它的终点也是回归平凡的生活。教育作为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应与生活同行。“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华特海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一句话。对于生活而言,学生的分数确实成为他们的命根,一张漂亮的文凭能让学生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我们不能全盘推翻分数衡量下的学生的优秀与否,但是细细思索,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教育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三、教育的归宿——让学生学会生活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主角童文洁说的那段话正是大多数父母支配孩子的典型体现:“(朵朵必须考进前100名)你进不了前100名,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上不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在对孩子未来的判断中,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为自己决定的权利,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合情合理,但殊不知自己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已经渐行渐远,看似顺心如意、平静的生活下,暗藏着孩子暗暗的较劲。看到这部电视的时候,我们应该醒悟过来,我们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和孩子一同交谈、同经历,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为孩子指点迷津,教会孩子生活的本领,辨别生活本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为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为孩子走出校园之后的生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