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
谢静
上学期我有幸成为了培育站的成员。张伟俊校长为我们每位成员购买了《教育的目的》一书供我们学习。结束一天的培训,回到家中,吃完晚饭,趁着孩子练琴的时间,我拿出这本书坐在沙发上开始为了所谓的“任务”看起来。结果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竟然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不自觉的一页一页地翻阅着。从那天起,我决心要好好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写读书笔记的任务,更是为了自己新被唤起的教育热情。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全书共七章156页,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前三章。
每天我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文化渗透根本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或许我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当初受的教育和我给予学生的教育是一样的。以前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学习是为了考上更好的初中、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当自己的孩子问我:“妈妈,学习有什么用?”时,我顿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这是怎么了?教育目的的世俗化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因此,弄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丰富我们的头脑,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所以,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们奠定生存的基础,而文化为人们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这番话让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的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正如北大教授郑也夫把中国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只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仔细回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呢?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寒假期间,为了这次读书交流活动,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这本书,对文中的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第一次读比起来认识更深刻。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后再读这本书时可能又会有新的认识。好书就是这样,让人百看不厌。
过去看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且自身的深度记忆能力不好,有些书看完没多久就只剩下零星片段或直接忘了。写读书笔记无疑是再次加深记忆的最佳方法,在自我提升中起着莫大的作用。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谢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让我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张校长对成员们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让我不得不在压力中产生动力,在动力中逐渐形成好习惯,在好习惯中逐步提升。希望自己不负众望,珍惜难得的平台、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我修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