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梅: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

               ——利用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包洪梅

摘要针对师生关系这个在新时代具有新意义的关系,如何使其和谐,可以利用道德建设来构建。具体来说: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也很重要;要让学生有礼貌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道德建设、和谐、师生

 

“我认为在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就得不到幸福。”——洛克(英)

这让我们明白了“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质的人”。而要做到这一步,一系列的措施则是必不可少的。

一、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导者,如果自身道德都存在问题,那么如何教人。宋朝朱熹早就指出,“圣贤”“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唯有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把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是起先决作用的一步,是培养学生道德的基础。要做好这一步,唯有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能做,连一些不良的习惯也不能养成,像随地吐痰、乱发脾气等,只要注重自身修养,是能形成好的人格魅力的。

但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是其本身的素质,是在平时具体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不可以作为内容或者方法教育学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要把人格的魅力体现出来,来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道德上的缺点。举一个例子,学生不诚实、讲话不算数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最感头痛的事,讲道理、施惩罚,最终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作为学生呢,也已经习惯了“狼来了”的故事和所受的处罚,对诚实、讲信用则更没有了感觉。其实像这种事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而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不注意,比如有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会采用一些“欺骗”手段来开展工作,像为了查出谁破坏了公物,就说谁如果自己承认的话就不追究责任。而当有人承认以后,为了杀一儆百,又对其进行批评甚至惩罚,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行为产生了反感,认为一个不诚实的老师是没有资格来教育学生诚实的,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谈话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却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看教师讲得话做的事是否诚信,让学生在找“毛病”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你的崇高,从而影响自身,影响整个班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变得诚实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别人对他的肯定,又最终让他体会了诚实的作用,坚定了他继续诚实的想法。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其过程却是漫长的,因而教师不但要坐得正,更要行得久。

二、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讲过:“如果记住了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就不会那么容易去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长式管教儿童的那种严厉方法的弊端,而实际上在现实的学校道德建设中,这种家长式的管理还是随处可见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广大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出于责任感,总要求自己教育的学生在德行方面能够达到优秀。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教师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感到非常难过、伤心甚至恼怒,从而表失了自己的耐心和理智,进而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来对待学生,其实这种做法是不行的,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为什么说这种做法不行呢?因为他的危害性,要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物品。当你无耐心地经常去责骂、恐吓和禁止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算他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应该去改正,但面对你的不耐心、不冷静,你的粗暴态度,他却仍会选择错的事情去做。因为他要让你明白,他对你的这种做法是有意见的,而你的这种做法对他是没有效果的。这还是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而更多的学生面对老师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内心自卑、紧张、恐惧,甚至于精神上出现问题,这样的事生活中出现的还少吗?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这种情况吗?某某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责骂,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后果的出现,反过来说明了进行耐心教育的紧迫性。

而具体的做法只要紧紧抓住“耐心”两字就行了,看看你是否有耐心等学生改正错误。当然这种等待并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制的等待,要紧扣住错误逐步减少的原则和以一段时间为限制的要求来执行。否则的话,就很容易走入放任不管的歧途。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控能力还比较弱。当看到老师有一段时间对自己的错误不过问时就会得寸进尺,到那时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等待与合理教育相结合,并能使学生逐渐改正错误的耐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耐心,才是道德建设需要的耐心。

三、要让学生有礼貌

有礼貌与道德建设有人认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洛克),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试问一个连基本礼貌都没有的学生,见到父母不声不响,见到老师哑口无声,出去办事不打招呼,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会充满尊重、尊敬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吗?因而,礼貌教育也是托起道德建设的一个有力的肩膀。

实际上,不少学校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礼貌教育,要求学生面对学校老师、外来领导及同班同学多用文明语言,并要进行抽查,以求落实到位。检查下来的情况往往也是令人满意的,可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却没多大帮助,该犯错的还是犯错误,并没有多大进展。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就提到了礼貌的实质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礼貌无非就是见人打招呼,多用“请”等文明用语,不粗声恶语就行了。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真正的礼貌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内在精神为本质,像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都是这精神所蕴含的内容,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真正的礼貌,才能使学生的品德走向高尚。

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记住,礼貌是没有空间限制的。不少老师都有这种感觉,某位学生在校时对人有礼貌,劳动积极,乐于助人,怎么从他父母的口中却给人一个懒惰、满口脏话、自私的印象,这是不是说明讲礼貌跟其道德是两回事呢?不,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脱离了真正的礼貌是会走上歧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是孤立的,并没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使他的礼貌教育出现了空档,变成了不完全的礼貌,而光成了学校的礼貌。如我班的张琦乐,脾气特大,跟其家长接触过一次,我发现她的脾气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父亲是个榜样,动辄大发雷霆;在家里缺乏关爱,总想长不大,可以此得到宠爱。因此,礼貌教育不是光靠班主任或是学校就能包干的。为此,我们可以与其父母、亲戚、邻居等相联系,并可采取设置“成长袋”的方法,使其看到自己在校外的不足和长处,从而养成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讲礼貌的习惯,为最终成为一个受人称赞的、品德高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徐特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进行礼貌教育中一定要注意一个尺度,那就是有礼有节,要能辨清礼貌与纵容、迂腐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不是讲礼貌的本意,就像有人抢劫你的钱包,你还会叫他小心一点,别摔着吗?这种不是礼貌,是没有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会玷污你的品质。所以说,这样的“礼貌”不是我们主张的,只有与优秀品质联系起来的礼貌才是我们要求的礼貌,才对人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道德建设,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教师可亲、可信;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太理想化、太神圣了!是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就不能贯彻整个教学工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