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教育案例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谢静教育案例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留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日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行为习惯不良,不是天生的冷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只要我们不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父母”,要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的阳光一定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共努力,携手创留守学生美好的明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