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云:从改革数学课堂学习基本流程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丽萍

从改革数学课堂学习基本流程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学习到底应该按照一个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展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最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怎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发展。笔者在教学第一线一直不懈的努力,认真反思。本文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对课堂学习基本流程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流程

新课程的实质是什么?用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思想与新课程的行为共同铸就的新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以下就对课堂学习的基本流程谈几点自己浅显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一、恰当的课前反馈,了解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乍一看,像是回到了新课程以前的传统模式中,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恰当的课前反馈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准确地侦察学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弥补。数学知识往往前后都有着紧密联系,如果单一地把每节课所需掌握的知识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的知识块,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掌握就会形成脱节,势必使得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存有了潜在的缺陷。很多新知识原本就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

二、有针对性地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情境,并带着学生走入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知情境,体验情境,感悟情境,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巧妙地提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要求变成学生求知的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或规律。在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深堂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构建对自己的生活和以后的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基础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对数学持久的爱。在整个自主探索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没有被迫的感受,几乎都是全身心地,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完美体现。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这样的课堂,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小组合作,探究真知,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在自主探索中,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结论,有些是对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设计小组合作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所获得的结果或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寻找自身失误的原因,从而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即使出错了,他们也往往会互相帮助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他们是真正的在快乐地学习,这一点,从他们脸上开心的笑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在小组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间的共同进步。重要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激励,相互启发,不仅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始终都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前沿,学习舞台的中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发掘自身想像力,努力表现非凡创造力,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研究成果,让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努力得到认可,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学习进程控制之外,主要是婉转更正学生发言中,表述中不确切、含糊、甚至有误的部分,协助学生完成研究成果的展示,真正实现“引导者、协作者、帮助者”的角色转换。

五、设计有效训练,强化探索成果

“题海战术”固不可取,但合理有效的训练是必要的,学生也希望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探索成果。通过训练,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以后学习的动力。学生使用自己探究总结归纳出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教师设计的针对性很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油然而生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让数学知识从人为设计的难题,简单机械的重复,单调的模型返朴归真,还科学以本来面目,学习数学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到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六、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限于大多数学生对生活常识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面的广度,他们往往不太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新的问题,并着手解决。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某一数学知识,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恰当进行拓展,灵活运用,指导学生向深层发展。这里要强调几点:(1)设计的问题学生要有兴趣去探究。(2)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保证学生有能力开展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舞台,也恰恰实践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课程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思想。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才能真正达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数学课的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始终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顺利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形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让我们在数学课上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数学、享受体验、享受成功、享受快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