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学习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学得更快更好?本书作者约翰•D•布兰思福特总结了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6位顶尖研究人员得出的有效学习模式。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教学层面,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从而告别无效学习,培养终身学习力。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这就是这本书的总体目标。
在20世纪初,我们教育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我们过去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能读书、能认识字、会算数,这就够了。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就只是停留在读、写、算这些技能层面。但是到现在你会发现,同样是会读、写、算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千差万别,甚至有很多人做着一些根本不需要读大学也能够做的工作,人的差别怎么会变得这么大?因为现在教育的复杂性提高了,所以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
什么叫“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就是我们得能够学会反身,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还包括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对于知道的事,我们能够讲出来,能够跟别人说清楚。第三个教育目标,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不断地进行反思,这是新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方向来展开的。
这本书开篇就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这个隐喻带来了本书的第一个发现。什么隐喻呢?说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你看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有前概念的东西在这儿,所以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是,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过去觉得学东西,手把手地教不就行了嘛,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跟着学就完了。所以过去的很多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都是手艺人、匠人,但有个说法是徒弟们的手艺越传越差,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原理,他们只是学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就是会不断地减少、逐渐损失,所以传着传着,到最后没有了。那真正能够带来发挥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发挥,发挥这件事在教育学里有一个词,叫作迁移。比如说,我在你这儿学会了做轮子,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说不定能够造出履带,你说不定能够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车,这个叫作迁移。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你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你回家以后能够算账,你能够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够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而不是只看样学样地懂得技术,这就是本书第二个发现的点——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本书的第三个发现是什么呢?就是元认知很重要。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作认知。但是你了解自己对这个东西的了解有多少吗?
“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种能力叫作元认知能力,这个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而用元认知来安排和规划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迁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所以这三条是本书经过了那么多的研究以后最重要的三条发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