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一书,我读后,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我缓缓上升,我感觉自己站得高了,视野更开阔了。
我最欣赏的话是: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像新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健康地成长,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真正的学习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而是今后的学习的能力与阅读的习惯。
回顾我的教学生涯:
期中考试的硝烟已经过了,但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误尽苍生”的教师。
原因何在?当我发下考卷的一刹那,一位平时对作业漠不关心的学生大呼一声:“哈,我得了86分!”然后他看一眼同桌——学习踏实、勤奋刻苦的学生,分数没有他高。此时,他就夸夸其谈,说什么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作业做与不做一个样之类的话。反正中心意思就是一个: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当时我那个气啊,但是也只能忍而不发。这位学生说得也有他的道理啊。想想我的教学情况,是该很好地反思一下。一节课一讲到底,讲得好时,学生听得还有那么点味;讲得不好时,学生个个昏昏欲睡,或者眼睛看着你,魂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一节课下来,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收获了多少呢?一节课一练到底,认真的学生还思考一下,有点收获;不认真的呢,随便应付一下。这样的满堂灌,满堂练,收效几何?也难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今的语文课,好比一满桌子的美味珍馐,只让学生看,听别人品,不让学生吃,久而久之,学生见到“美味”,唾液也不多分泌一点了。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水平能提高吗?学生能对语文产生兴趣吗?学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吗?答案是……
还记得钱梦龙先生说过:“中学语文教学,魂兮归来!”即语文教学应回归本源,应注重诵读,注重积累,应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应有别于其他的学科,不是举一反三,而应举三反一。不仅要让学生大量地读,还要大量地背,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精辟的语言无不道出了学习语文的方法。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的诸葛亮,正是上通天文地理,下晓历史现在,才能“舌战群儒”;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随手拈来都是名言典故,随口说出的都是诗词美文。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要是“肚里没货”,怎能文思泉涌?
“何以为教,贵为本然;话为践履,左右逢源”,叶圣陶先生的话确实是我——一名语文教师应牢记并时刻体会的箴言。语文教学“不要抽出而讲之”,应让学生注重诵读、积累,让学生“肚里长货”!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学生同行,在路上,我们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幸福。相信岁月,相信学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我要高瞻远瞩,做一名对未来有理想的教师;精雕细刻,做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融会贯通,做一名对教育有思考的教师。殚精竭虑,做一名会呵护孩子的教师;精益求精,做一名会学习的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