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岳亚军 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5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菊芬

教学的机智与效能

岳亚军

一位老师上《壶口瀑布》,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画黄河,明视角,知特点 

根据预习,展示创意思维导图,并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

学生的疑问是1.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节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何要写了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 

课堂展示图 


雨季:危险可怕 水势浩大 惊心动魄

枯水季:雄伟壮阔  柔中带刚 勇往直前

第一次观瀑略带遗憾,第二次观瀑得偿所愿,第一次为第二次蓄势,更突显第二次观瀑的弥足珍贵,使得文章起伏有致。

 

环节二、读黄河,赏美句,品语言 

要求:

读出一点澎湃的阳刚之气 

读出一点俏皮的柔和之味 

读出一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节选一: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节选二: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轻快地)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俏皮地)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余音绕梁地)

节选三:

(掷地有声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不屈服般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绝地逢生般地)死地必生,(意志坚定地,上扬地)勇往直前。

环节三、品黄河,思主题,解深情

梁衡:大凡看景,只看热闹,是初级;抛开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

 梁衡看壶口瀑布,看出的味和理是什么?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环节四、当堂检测:微点仿写 

请以《雨中观xx中学》为题,或展现xx中学的澎湃的阳刚之气,或描摹xx中学的俏皮柔和之美, 最后加一些身为xx中学人的骄傲。200字,现场仿写。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教师的教学板块非常清晰,通过“画”“读”“品”,由整体感知到文本内容和主题意蕴的理解,层层深入,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但听完这节课,我形成了三点想法:

第一,关于学生自学成果的利用问题。

教师不能被学生所谓的精彩学习蒙蔽,要善于从学生自主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图画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尽管有一位同学的文字少了一点,但是老师表扬说这些图画是富有创意的,从图画的创意中能看到学生读书的认真。这些表扬都是不错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为了表扬则是远远不够,教师应该把它当中教学资源加以有效的利用,加深学生对文本全面、正确的理解。

这里的教学机智是比较。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幅导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两幅图画),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这里不是评价谁画得好,而是联系课文内容分析谁更全面,更正确。例如,在三四两幅导图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发现,第四位同学的导图比第三位同学的导图内容更全面,因为它不仅画出了所至、所见,而且也突出了所感。

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位同学都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没有跌进壶口龙漕之水的形态;第二是作者细观的脚下石。这两处细节描写不可或缺,是后文表达水的特点与品格的重要铺垫。非常遗憾的是,这一板块的教学没有把学生自学成果的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失去了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内容的契机,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许多结论都有老师直接供给,而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对作者两次描写瀑布和浸润在瀑布之中情与理的理解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所以这里的教学机智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了如下三个结论,第一是不同季节的水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雨季:危险可怕 水势浩大 惊心动魄

枯水季:雄伟壮阔  柔中带刚 勇往直前

第二是对两次描写的作用分析第一次观瀑略带遗憾,第二次观瀑得偿所愿,第一次为第二次蓄势,更突显第二次观瀑的弥足珍贵,使得文章起伏有致。

第三是描写中的情与理: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对第一个结论应该没有异义,关键是后面的两个结论:第一次的描写是为第二次的描写蓄势吗?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民族精神没错,但仅仅是赞美民族精神吗?

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这样诠释: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视角不同,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漕,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存在”,重在 “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细写龙漕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像一曲交响曲,一幅写意画”,呈现了多彩多姿的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由远有近,有动有静,表现出多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如果本文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的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无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写出了独特的人生体验。

由此,我们就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后面两个结论所存在的问题,它提醒我们,教师对于文本解读是需要花功夫的。

第三,当堂检测的评价设计问题

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以《雨中观xx中学》为题的当堂检测练习。要求学生能做到或展现xx中学的澎湃的阳刚之气,或描摹xx中学的俏皮柔和之美, 最后加一些身为xx中学人的骄傲。200字,现场仿写。

很好的教学环节,因为没有结合文本内容的很好设计,使得当堂检测的效果显著降低。壶口瀑布写的是壶口的水,检测题写的

图片1.pn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