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我们的传统教学有着双基扎实的优势,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探索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还很欠缺,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研发创造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高科技竞争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为此,我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在继承传统教育精髓的同时,增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探索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注重结果与过程的和谐统一,追求“学业”与“学力”的共同提升。增加目标虽然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学习力?它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学力比学业更重要。一个高学习力的人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我要学习;学习方式的建构性——我会学习;学习过程的监控性——我能反思。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抓手: 一、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前提 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其前提是要让学生有自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否则“光靠讲游泳理论而不下水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磨砺过程,从中得到体验与感悟,然后总结反思学习中用到的方法,实现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进而提升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力。基于这些想法:我们提出了如下促进“学业”与“学力”共同提升的数学学习流程:情境导入→独立学习→合作交流→提炼概括→巩固应用→反思总结。在这六个环节中,“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反思总结”这三个环节是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传统方式中所没有的,它是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而增设的。下面展开解释这三个环节: 先说说独立学习。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力中的核心成分之一。经历自我独立学习的过程,学生会有许多收获:首先,对新知的认知结构会不同程度地往前推进一步;其次,学生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想学好必须掌握方法、勇于尝试、克服困难,这样慢慢会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使独立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习提纲,使学生在问题思考的引领下独立学习,让学生“有章可循”,使独立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一个好的学习提纲要做到:思考性要强、空间大小适合、操作性要好、要有逻辑体系等。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当探索“给三角形分类(按角分)”的环节,数学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看书):(1)你认为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按角)?(2)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3)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4)三角形中能同时有两个钝角(或直角)存在吗? 接着说说合作交流。当学生经过自我的独立学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有所变化,有些内容经过独立学习已能解决,有些还是问题多多。没有关系,接下去将通过合作学习来进一步解决。合作学习主要围绕学习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的主要内容有:说说我已经学懂了什么;说说我还有哪些不会的地方,提出疑难困惑,请求小组帮助,共同讨论解决。合作交流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展示交流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人人有发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认知结构又向前推进一步,并学会一些合作学习的技能,培养合作的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特征所赋予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当学生经过自主看书学习后,教师安排同桌两人进行合作学习。部分组的交流情况如下:生1:我通过看书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这几个月是31天,4、6、9、11这几个月是30天。生2:是的,一个月是31天的叫做大月,是30天的叫做小月,可是我不知道2月份叫做什么月?生1说:去问问老师吧,我也不清楚。生2又向生1问道:平年、闰年是怎么回事呢?如何来确定平年或闰年呢?生1说:平年、闰年好像是根据二月份的天数来确定的,但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有一次我看到一句话“四年一个闰、百年却不闰、四百年又闰”,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生2说:老师可能会讲的,我们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 最后说说反思总结,当学生经过自我学习的环节后,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当然这些经验还处在感性阶段,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性规律,促使经验和方法具有可迁移的价值,进而提高后续同类知识的探索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