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3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 王娜
     “异域风情”一词常用来形容对已有视觉经验或心灵感知的超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读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阅读该书,如同来到一个崭新的国度,扑面而来的是全新的风格、强烈的冲击和令人澎湃的力量。而这些统统来源于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长期实践,以及平等和蔼且富有谆谆教诲的叙述。

      正如尹建莉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推荐前言中指出的那样,“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师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雷夫的“奇迹”不是上帝眷顾的好运气,也不是学校生源的高人一等,更不是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是来自于雷夫清醒地意识到“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来自于他对于教室之外所下的功夫——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方法,即需要每个教师深入思考的“怎么教”的问题。

       长久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用一些看似有道理的借口掩盖自身缺乏“怎么教”能力的现状,习惯于从客观上找原因而忽略了主观的懦弱和退缩。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资源是相对公平的,尤其在“教什么”上面差别并不明显,重点是通过什么方法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教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有难度。

       的确,“怎么教”是个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然而,雷夫20多年的实践给教师们解决“怎么教”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他至少告诉我们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拿出契合实际的办法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关键看有没有“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比如在谈到如何教会孩子阅读时,雷夫强调要挑选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孩子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因为“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怕麻烦、简单地罗列必读书目、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认识水平笼统地要求他们做到;在进行数学课堂学习时,雷夫设计出“buzz”教学法,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对学习的热情度、对数字的敏感度、对数学运算规律的熟练度,在像音乐般美妙的情境中,带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欢笑和快乐,而不是机械反复地出题、析题、解题,让数学变得枯燥无趣;在开展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雷夫坚持精心规划各项活动,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让学生在参与中“用一种不同于平庸学生的热情来追求知识的深度”,也要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同时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认识离家的生活”,学会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相处的人”等复杂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时间、思考、精力和拥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勇敢心灵。

        通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个爱孩子、爱教育的老师,对培育一群“作为人的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因为在雷夫的教育实践里,他始终是作为学生“可信任的对象”存在着,学生始终是以“能成为更好的人”的希望存在着,双方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并不轻松,它需要你放弃潜藏于教育意识深处的“课堂专制君”形象,代以“孩子们可依靠的肩膀和榜样”身份,长年累月地坚持,并时时刻刻不懈地探索“怎么教”的途径和方法。

        雷夫也承认,“或许现实主义者是对的,或许想给学生卓越教育的念头只是堂吉诃德式的一厢情愿,”但当以前犯过的种种错误涌入脑海,令他辗转难眠时,他就会通过一篇在其方法指引下走向成功的学生的文章坚定自己创新“怎么教”的信念——那就是把教会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自己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这个方法就是对“怎么教”的坚守与深化,就是“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的丰富宝藏,显然它比“教什么”更为重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