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文章内容>>文章内容>>文章内容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沈晓霞)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9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菊芬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导学的分支之一,它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是一种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新课改教学不断改革更新,同时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不仅是应对新课改教学革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当前众多初中教师数学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前言
数学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难度颇大的教学课程,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既能保证学生数学知识的充足性,也能增强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能力。而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中,问题导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手段。它以问题为形式、以导学为目的,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从而达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课堂效率最优化的目的。
运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
显然,问题导学法就是为了获得优质的教学效率,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导学,而问题导学法的前提则是问题的设置。因此,合理设置问题,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那么教师该如何设置合理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构建不完全,知识掌握能力不足,教师在提问时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以课外拓展为辅,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提问。其次,教师要明确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在接受程度方面的差异性。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之后,相互之间会在数学知识的积累与应用方面产生明显差异,对知识的理解梳理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时不可一概而论,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可见,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法设置问题时,要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初中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课程时,难以正确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结合起来,数形结合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在教学完《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可设置分层次的问题作为导学,引出《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和性质》这一小节,让部分学生锻炼数形结合的能力,部分学生依此构建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知识体系。第一层问题为“学生在一张纸上根据y=2x2、y=6x2和y=6x2+2这三个方程式画出相对应的图像”,此项问题以刚刚教学完毕的内容为根据来设置,难度不大,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点。另外,教师可在y=6x2+2这个方程中稍加拓展,在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情况下,逐渐过渡到下一小节的教学中去。第二层问题为“学生以y=6x2+2的图像为根本出发点,思考y=6(x+2)2图像的绘制方法,并总结规律”,此问题相对第一层次的问题而言难度较大,直接引入了下一小节的内容知识点,对基础好的部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应用了问题导向法,以教材内容的上下小节为根据点,采用了分层式提问方法,设置了过渡型的问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引导他们顺利进入下一小节的知识学习中去,这对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
运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应用导学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实施导学的方法,而导学才是关键。导学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某一知识点的学习,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最终达到自主思考探究的教学目标。导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应用手段。它以问题展开导学,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干能动性。由此可见,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之重要。问题导学主要分为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分析问题、师生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并以这样一个顺序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提出问题主要用于初步引入教学,是问题导学的导火线;师生分析问题是为了达到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预习将学知识的效果目的,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体系,是问题导学中的关键环节;师生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总结的良好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彻底解决疑惑,牢牢掌握知识,是问题导学的目的要求。
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小节的知识内容时,在问题导入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这个媒介,在屏幕上展示直线与圆不同位置关系所对应的不同的图,并据此提出问题:图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其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叙述,表达自己的猜测观点,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学生由于尚未学习相关内容的知识,仅以学习与生活为根据,就其位置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猜测并分析,以此来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展示图,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并将其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学习与生活经验,猜测得出大致的答案,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引导教学后,对原先答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补充,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效果。
运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前呼后应
前呼后应不仅是对问题导学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它既表现为教师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前呼后应,也表现为数学知识之间的前呼后应,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对前呼后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提问,一种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另一种是根据教学方法进行提问。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要求教师在完全掌握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下施展,这种提问形式要求一般是根据教材中现有的问题来展开分析和解决,难度较大。但是,教师如果运用得好,则可以使学生在引导下对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研究,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这便能达到前呼后应的效果目的。根据教学方法提问相对而言比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更加简单,它的缺点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深度较浅,而它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所接受的问题也更具针对性。所以,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这两种提问方法,以教材内容提问为主,以教学方式提问为辅,是数学教学达到前呼后应的教学效果。
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这一小节的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已知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坛边长为Lm,现在要改变花坛的形状,使之一条边增长2m,另一条临边缩减2m,而其他两条边保持不变,请问改变之后花坛的面积变为多少?面对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相关算式(L-2)*(L+2),其次,分解所列算式并逐个计算得出L2-4这个结果。然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展开课堂,共同探索最佳答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此章节的知识中,有更简便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最后,学生在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后,回过头来看问题,很容易便可得出答案。这样一个问题导学的过程形式,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加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很好地起到了前呼后应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问题导学法既可以帮助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教学知识,通过导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在学习中不由自主地深入探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掌握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让实践创新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高效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艾玉英.探究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3):87.
[2]徐利娟.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02):63-6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