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新型模式的构建也进一步明确了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达成了高度的契合。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自主学习型课堂建设为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对后期相关教学有所参考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建设,核心素养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每一个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为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首先要明确数学课堂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合作交流等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总之,自主型学习模式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进一步优化,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去有效的构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浅显看法,仅供参考。
在课堂设置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感知,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识别”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就引入这样了一种情景:小明和小雷在操场足球上踢足球时不小心将某教室的一块玻璃打碎了,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根据学校规定需要当事人赔偿并更换。所以,为更换玻璃,小明特针对玻璃的具体尺寸进行了测量,小明的测量方法就是简单的测量了玻璃的三个顶点,随即找到玻璃店便很快的更换了玻璃。故事讲完了,笔者便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是不是有一种疑惑,小明的测量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没有去测量玻璃的四个边长,而是简单的测量了三个顶点就可以呢?”随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自由讨论,学生们都表现积极,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还用纸片开始模拟玻璃形状。在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下,不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而且在教师适当引导的帮助下通过探究,学生们也很快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和识别条件。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只有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升了,教师也才能够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讨论空间,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相关内容时,教师针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从同一顶点出发连接与其不相邻的顶点,就会把多边形分成多个三角形”这一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每个多边形分别画了多少条线,又分别形成了多少个三角形?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2)如果是十二边形,三十边形呢?还能够画图得出结论吗?(3)通过探究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这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一画,数一数,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所做的也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适当的指导。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教学的主体性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收获了一种数学自主探究的快乐体验。
三、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基于“局部构成整体”的理论,“化大为小”和“化整为零”也作为了一项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2]。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作为实现自主学习型构建的一种最佳方式,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而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要保证其教学效果的取得,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做到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保证小组合作教学的全面性,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有事做”。小组学习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拥有着突出的范围小、检测方便的优势,而且小组学习也可以称之为自主学习,因此该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展示;此外,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又能达成一种相互促进和提升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建设的成败对于课堂导学质量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班级小组建设良好,那么教师的教学也将能够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传统模式中一些原本教师做的事学生去做了,给教师对于其他一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钻研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在这种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及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如在初一阶段就有这样一道探究性很强的题目:如何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出一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这一题目本身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就具有着较强的挑战性,如果学生单独进行思考的话显然难度比较大,因此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特开展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缜密分工,密切合作,积极交流,促使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活跃,而且学生们通过彼此之间的集思广益,不仅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也达成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效果。
四、丰富课堂趣味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目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也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大共识。而当前我们所强调的自主学习也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动态活动所组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持一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成长”的宗旨,实施一种活动教学,通过一系列趣味性活动的组织,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去进行阅读、思考与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达成一种不仅手要“动起来”,而且思维也要“动起来”的效果,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另外,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并启发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勇敢的表达出来,有效杜绝学生彼此之间出现一种互相观望和等待的问题,同时教育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时要本着一种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挑刺”,但决不能指责;对待问题,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和各抒己见,也允许学生们回答错误,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再次,教师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交于学生,让其做课堂的主人,确保其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
比如在“几何”部分的教学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一种实践探究活动:首先笔者提出问题:如果一条线段上存在三个点(不包括两个端点),问一共有多少个线段?如果5个点呢?更多个点呢?待问题提出后,笔者便将课堂交于学生,由其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分组,也可以随意选择身边资料素材,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实践表明,这种有别于传统机械化讲读的新型教学方式,不仅成功的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而且还有效的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并实现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当然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逐渐的成为了一项全新的教学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积极构建自主型课堂也就成为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开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功能优势也发挥出了巨大的应用效果。首先,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不仅真正的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挖掘,成功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自主学习课堂构建的关注力度,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绵.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任丽. 中美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潘苗苗.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OL].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50-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