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源——《学校转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玲

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徐文明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述求日益彰显,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幸福感和生命价值,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北京十一中是全国知名学校,校长李希贵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们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走出了一条学校转型的成功道路。我仔细拜读了这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感悟最深的一点是学校转型,教师先行,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之源。正如部队打仗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否则必败无疑。

面对新时期,教师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呢?私下以为有5个方面:

一、陈旧观念要变

“做了几十年教师,我一直都这样,成绩还不错。”、“我已经很好了,还需要改变吗?”、“这课上了好几遍了,感觉现在不会上了。”这样的想法几乎伴随着每一位教师。全国特级教师王春易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任何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越是爱讲、会讲的老师越要改;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自主学习得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弱。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必须要独立面对、独立思考、独立生存,与其到那个时候学生什么都不会,远远不如现在教育他一些方法,教会他动脑处理、解决问题。

二、思维方式要变

改革更多的是对旧的思维习惯的挑战,在挑战中一定会遇见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问题,或者是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怎么办?习惯思维是一个人偷偷的、悄悄的退回去,因为退回去最简单,过去的那一套轻车熟路,信手拈来,而且还可以沾沾自喜一下。面对困难、问题,而且没有现成的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我们必须要用大胆改革的方式来思考、研究、直至解决。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同舟共济,合力共赢。集大家智慧、靠团队实力。现在比较时髦流行的就是“工作室”。有教育方面的工作室、设计方面的工作室、艺术方面的工作室,各行各业都有,教师尤其需要团队合力。

三、专业素养要变 

过去,教师只是单纯的任教一门学科,管好自己的课堂,批好学生的作业,辅导好自己班级里的几个后进学生就万事大吉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家庭富裕了,对孩子教育重视了,电脑、手机等都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联通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如果教师还是沾沾自喜于大学所学、孤陋寡闻于黑板粉笔、孤芳自赏于家庭学校,那肯定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当学生课堂向你提问的时候,你一定会瞠目结舌,自惭形秽。所以,新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究,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古语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育方式要变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从感恩这个角度看,尊重教师,尊重家长,无可非议。但从教育方式来看,教师有点霸道,我怎么说,你怎么听、怎么做,学生看似服服帖帖,其实有的时候是“屈打成招”的,是“心有不甘”的。我们现在要讲究的是和学生平起平坐,不再是“管”、“堵”、“罚”,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咨询”、“服务”、“引导”、“陪伴”。过去我们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一堂课满满的讲,还是唯恐学生没有听懂、听明白,现在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后,学生表现出来的能量又让很多教师叹为观止。教育的方式需要改变,尤其是我们要好好思考教与学的关系了,教是引导,学才是主体。

五 、职业尊严要变

“师道尊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教师或者先生的形象。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人格平等、社会和谐,教师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导者,因此,新时代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尊严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是“蹲下身来”而不是你坐着,学生站着,“讲话”而不是“谈话”,更不是“训话”;“带着学生一起学习”,是“带着学生”而不是“绑架学生”,是“一起学习”,而不是“你必须听我的”。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应该在于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提供随时有用的咨询和建议。所以,我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看护者”,而不是“老者”、“长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